[发明专利]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35850.X | 申请日: | 2008-04-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9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章;蔡小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13/18 | 分类号: | B01J13/18;B01J13/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谈顺法 |
| 地址: | 20023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无机 复合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共混物的制备:
a)取两种不相溶的高分子,分别作为分散相和连续相,将超细粒子、分散相高分子、连续相高分子按重量份数加入混炼设备中,其中超细粒子与分散相高分子的重量份数比为0.1∶99.9到33.3∶66.7,分散相高分子与连续相高分子的重量份数比为20∶80到80∶20;
b)利用步骤a)的混炼设备进行多组分的分散共混,混炼温度大于或等于共混体系的流动温度,混合时间为0.1-30分钟,得到共混物;
(2)选择性抽提:将共混物投入可溶解连续相高分子而不溶解分散相高分子的溶剂中,待连续相高分子充分溶解后,经过滤、洗涤、提纯分离,得到所述的复合微球;
其中,所说的共混体系的流动温度为使共混体系各组分能够流动的温度;
所说的高分子选自所有天然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及其预聚体,以及上述高分子的接枝物和共聚物;
超细粒子选自超细炭粉,各种金属及其合金、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金属盐的粉体,硼和硅的碳化物、氧化物和氮化物的粉体,各种有机或无机染料粉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法的步骤(1)中,制备共混物时,先将超细粒子与连续相高分子加入混炼设备中,在混炼温度下混合,混合时间为0.1-10分钟,再将分散相高分子加入混炼设备中于混炼温度下混合,混合时间为0.1-20分钟,制得共混物。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法的步骤(1)中,制备共混物时,先将超细粒子与分散相高分子加入混炼设备中,在混炼温度下混合,混合时间为0.1-10分钟,再将连续相高分子加入混炼设备中于混炼温度下混合,混合时间为0.1-20分钟,制得共混物。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法的步骤(1)中,在进行步骤b)的分散共混前,将除分散相和连续相高分子以外的另外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不相溶的高分子或高分子的接枝物或共混物加入到混合设备中,所加入的高分子或高分子的接枝物或共混物占分散相和连续相高分子总重量的0.1-10%。
5.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法的步骤(2)中,在共混物选择性抽提之前,先将所得的共混物在高于流动温度下进行热处理,然后冷却到固化温度以下。
6.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方法的步骤(2)中,在共混物选择性抽提之前,先将所得的共混物在高于流动温度下进行热处理,然后冷却到固化温度以下。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高分子为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酰胺、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酸酯、聚醋酸乙烯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醛、聚苯醚、聚苯硫醚、聚苯硫醚砜、聚芳醚酮、聚醚酮、聚砜、聚醚砜中的一种或几种,以及各种液晶树脂,各种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聚异丁烯、聚异戊二烯、聚氨酯、聚二甲基硅氧烷、聚苯基甲基硅氧烷、聚丁二烯橡胶和弹性体,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聚氧化乙烯、纤维素、聚内交酯、聚乙交酯、聚ε-己交酯、聚乳酸、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8.一种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聚酰胺包括尼龙6、尼龙11、尼龙12、尼龙66、尼龙1010、尼龙46、尼龙69、尼龙610、尼龙612、尼龙1212中一种或几种。
9.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粉体为粒径在1nm--10μm的球状粉体。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粉体为炭黑、二氧化钛、二氧化硅、四氧化三铁、三氧化二铁、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铅、氢氧化镁、碳酸钙、羟基磷灰石、钴粒子、铁粒子、镍粒子、镍铁合金粒子、钡铁氧体、钴铁氧体、钨粒子、三氧化钨、二硫化钼中的一种和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585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