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上基坑内坞口大体积砼的浇注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35790.1 | 申请日: | 2008-04-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98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 发明(设计)人: | 钟梅华;汤涛;孙伟明;朱九仪;张文渊;徐桂强;黎亚舟;张敏赢;章剑果;施军;刘明权;姚娟强;包益平;杨东;金卫林;朱立新;陈月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三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5/02 | 分类号: | E02D15/02;B63C1/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妙春 |
| 地址: | 20012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上 基坑 内坞口大 体积 浇注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体积砼的浇注工艺,特别涉及水上基坑内坞口的大体积砼的浇注工艺。
背景技术
大体积砼是指砼结构物的实体最小尺寸或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1m及以上,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砼内外温差过大(≥25℃)而导致裂缝的砼,凡属大体积砼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结构厚实,砼量大,工程条件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水泥水化热使结构产生温度和收缩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水上基坑内坞口大体积砼的浇注工艺,以解决施工不方便,费时费力的问题。
水上基坑内坞口大体积砼的浇注工艺,其特征在于:底板平面上分成复数段,底板高度方向分成复数层,依次浇注。
进一步,底板平面上分成A、B、C、D段,其中A、B段位于坞口的坞墩侧,C段位于A段和B段之间,D段位于A段和C段之间、B段和C段之间;先浇注A段、B段,然后浇注C段;在A段、B段、C段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浇注D段。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施工更方便,更加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1是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水上基坑的剖视图。
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1#船坞坞口的底板的俯视图。
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2#船坞坞口的底板的俯视图。
图4是坞口底板砼垂直浇注分界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两座大型船坞,规模分别为1#船坞520m×76m×11.5m、2#船坞510m×116m×11.5m。两座船坞的坞口采用了新型的水上大型基坑围护结构的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而且完全独立于水上。
坞口施工采用了钢板桩11加支撑2水上大型直立式基坑围护结构,其中1#坞坞口基坑平面尺寸为98m×28m、2#坞坞口基坑平面尺寸为128m×28m。
(1)围护墙结构
坞口基坑开挖面标高为-10.65m,围护墙外侧正常情况下设计高水位为+4.13m,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5m,采用钢板桩11作围护墙,内设5道支撑围檩体系。
围护墙采用PU32钢板桩11,桩长31m,其顶标高+3.65m、底标高-27.35m。为了增强止水效果和抗风浪的稳定性,在外侧和东西两侧的围护墙外围距离3m附加了一排16m长的PU16钢板桩12,钢板桩11、钢板桩12通过顶部的圈梁兼挡浪墙3连成一体,两排板桩之间回填砂。
由于整个基坑系坐落于现有大堤外的水下坡面上,为了保持整个围护体系周边荷载的平衡,采取在坞口内、外侧分别通过削坡卸载和抛填加压的措施尽可能使围护墙外侧周边的泥面5标高保持一致。
(2)支撑围檩体系
支撑布置采用南北向对撑加角撑的方案,主支撑间距一般为7.5m,并且每隔30m左右设置一个平面桁架,其中:
第一道圈梁3(兼作防浪墙顶标高+6.50m)和支撑中心标高+3.65m,采用钢筋砼结构以保证顶部的刚度,支撑断面尺度800mm×800mm、连杆尺度为800mm×600mm;
第二道支撑22中心标高-0.35m,围檩和支撑均采用双拼的H700×300型钢,连杆和剪刀撑采用H700×300型钢。
第三道支撑23中心标高-3.35m,采用钢围檩、钢支撑。
第四道支撑24中心标高-6.15m,采用钢围檩、钢支撑。
第五道支撑25中心标高-8.65m,采用钢围檩、钢支撑。
(3)立柱和立柱桩
每根对撑下设三根立柱4,间距约7.5m左右。
立柱4采用Φ700×14钢管,立柱桩均利用坞口主体结构工程Φ800PHC桩,将立柱4焊接在预制桩顶和预制桩一起由打桩船打至设计标高。
基坑内坞口主体结构
坞口主体结构采用桩基上“U”整体式现浇大体积钢筋砼结构,砼强度等级选用C30。
坞墩顶标高+4.80m,坞口底板面设计标高-6.80m;坞门采用浮箱式坞门,门座搁置面标高-7.00m、门槛标高-6.00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三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三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57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不连续接收状态的业务实现方法
- 下一篇:同步切换方法和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