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溴乙酰胺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5535.7 | 申请日: | 200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0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张皓冰;刘妮;陶奕;朱丹;周晓农;郭家刚;陈盈;张玲;游斯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主分类号: | C07C233/05 | 分类号: | C07C233/05;C07C23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章鸣玉 |
地址: | 200025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酰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灭螺药物。
背景技术
消灭钉螺是预防血吸虫病的一项有效措施,而药物灭螺则是其中一种省 力、省时和见效快的重要方法。目前,氯硝柳胺是由WHO推荐的唯一作为商品 供应的首选灭螺药。但其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是至今存在未被克服的一大缺点。 因此氯硝柳胺被禁止在水生生物的养殖水域使用,防止养殖业的水域污染以便 保护水生动物。然而,现实情况是长江流域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而长江流域 正是血吸虫病流行区,由此造成的血防工作和渔业养殖之间的矛盾长期难以得 到解决。
溴乙酰胺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于1980年首先筛 选的新杀螺药,具有高效的杀灭钉螺和螺卵的作用。历经“七·五”、 “八·五”及“九·五”科技攻关专题研究,对其杀螺作用、杀螺机制、对非 靶生物及哺乳动物的毒性、在环境中的残留性及半衰期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大量的实验室及现场试验表明,该药具有迅速高效杀灭成螺、幼螺和螺卵 的作用;对鱼类及蜜蜂等非靶生物毒性低;易溶于水,使用方便;无致突变、 致畸和致癌作用;在环境中极易降解,属短残留性农药,不会对环境造成残留 性危害,被认为是目前最为理想的灭螺药之一。该药对中华双腔吸虫和胰阔盘 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枝小丽螺(Canesella virgo)也有良好的毒杀作用。现 场用0.5g/m2的剂量喷杀,在气温14.5℃~29℃,喷药后7天的校正死亡率分 别为74.4%~84.4%和84.8%~95.7%。溴乙酰胺对双脐螺也有良好的杀灭 作用。
然而,溴乙酰胺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易吸潮结块,吸 潮后药物产生降解而致使药物效价降低;对皮肤有中等强度的刺激性,对某些 个体有致敏作用;工业生产中涉及的中间体刺激性较大,以致该药生产、使用 过程中存在的劳动保护等问题阻碍了该药的推广应用。因此如能有效解决上述 问题,将大大有利于溴乙酰胺的推广应用。
目前关于溴乙酰胺的合成方法主要有:
A.(beil.2:216;)
B.(王霭,胡金玉,胡铃:(1980)杀螺新药溴乙酰胺的中量制备,中国 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年报,1980:11-12)
在溴乙酰胺分子中,含一个溴原子。由于溴较昂贵,故溴乙酰胺的价格很 大部分取决于溴的价格。在路线A中,中间体溴乙酰溴需用两个溴原子,故造 价较高。
路线B中,溴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生成溴乙酸酯,在油浴温度近250 ℃下分馏得正沸点物;在-15~-10℃下,将溴乙酸酯缓慢滴加到3倍体积的 浓氨水中,生成溴乙酰胺。由于中间体溴乙酸乙酯或溴乙酸甲酯对粘膜有强烈 的刺激性,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劳动保护问题。且从溴乙酸脱水生成溴 乙酸乙酯或溴乙酸甲酯这一步,反应结果和硫酸的质量密切相关,如硫酸稍有 吸潮,则可能致使反应失败。路线B脱水所用时间长,致使整个反应过程需要 3-4天时间。溴乙酰胺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最后一步产物大量溶解于水中, 致使得率不高,且该工艺所得到的产品固体松散,易吸潮。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溴乙酰胺合成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溴乙酰胺的合成方法,包括以醋酸或乙酰氯为起始原料依次 进行(1)溴化、(2)酯化或酰氯化、(3)氨化反应,其中(3)氨化反应为: 在氯仿存在下,将氨水滴加到步骤(2)产物中,于温度-20℃~-10℃反应4~ 6小时。
优选的方案是,本发明合成方法的氨化反应中使用的氨水浓度为25~28%。
本发明合成方法中的步骤(2)产物为溴乙酸酯或溴乙酰氯,其中溴乙酸 酯为溴乙酸甲酯或溴乙酸乙酯。溴乙酸酯为乙酸经溴化、酯化反应制得或乙酰 氯经溴化、酯化反应制得;溴乙酰氯为乙酸经溴化、酰氯化反应制得。
优选的方案是,本发明的合成方法还包括反应步骤(4)升华纯化。所述 的升华纯化条件为0.9~1.0MPa下70~75℃升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55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普通光耦合器的智能化功率模块驱动电路
- 下一篇:座椅腰托调节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