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切向量的步态识别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4321.8 | 申请日: | 2008-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1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昌由;张军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62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向量 步态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模式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步态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步态识别是唯一的可远程识别的生物认证技术,由于其在社会安全,身份认证,视频监控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而受到日益重视。虽然步态识别技术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但目前为止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与其他生物认证技术(如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等)相比,还显得不成熟,主要表现在缺乏公认的有效的数据库,有效的算法和较高的识别率。另外,步态是人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且和时空密切联系并具有非接触性、非侵入性和难隐藏性等显著的优势。具体表现在,步态可实现远程检测(>5m),且能在低分辨率意义下进行监控,有较强的鲁棒性;其次,步态识别不需要被观察者的合作就可进行;第三,步态是较难隐藏的,因为越隐蔽可疑性就越大。
目前,步态识别涉及到的技术主要有:背景分离,目标跟踪,机器学习,机器视觉等。而这些技术有些还不是很成熟,所以会给步态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步态识别,不是单纯的研究生物认证技术,而是同时对上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步态识别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上述技术的发展。
尽管步态识别发展不是很完善,但还是有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以下是一些代表文献:
1 BenAbdelkader et al.Gait Recognition Using Image Self-Similarity.In:EURASIPJournal on Applied Signal Processing,2004,4:1-14
2 Kobayashi,T.Otsu,N.Action and simultaneous multiple-person identificationusing cubic higher-order local auto-correlation.In:Proc of the 17th Int.Conf.on Pattern.Recognition,2004,3:741-744
3 Shiqi Yu,Liang Wang,Weiming Hu,Tieniu Tan.Gait analysis for humanidentification in frequency domain.In:Image and Graphics,.HongKong,2004
4 AGUS SANTOSO LIE,ENOKIDA Shuichi,WADA Tomohito,EJIMA Toshiaki,GagalowiczAndré,Philips Wilfried.Magnitude and phase spectra of foot motion for gaitrecognition.In:Proc.of the 11th Int’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alysis ofImages and Patterns(CAIP2005),2005,3691:390-397
5 Ju Han;Bhanu,B.Individual Recognition Using Gait Energy Image.Digital ObjectIdentifier 10.1109/TPAMI.pp.316-322,2006
6 Liang Wang Tieniu Tan Huazhong Ning Weiming Hu,Silhouette AnalysisBased Gait Recognition for Human Identification,in:IEEE Transactions on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12(25),pp.1505-1518,200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识别精度高、计算速度快的步态识别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43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