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西伯利亚鲟高效育苗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3858.2 | 申请日: | 2008-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82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庄平;章龙珍;黄晓荣;张涛;刘鉴毅;冯广朋;赵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欧阳俊立 |
地址: | 20009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西伯利亚 高效 育苗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西伯利亚鲟的苗种培育工艺。
背景技术
鲟鱼资源由于受水利工程、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类处于濒危状态。目前,鲟鱼已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保护物种。世界现存的鲟鱼目鱼类大约27种,5个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我国有8种,主要分布长江、黑龙江和新疆。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属鲟形目、鲟科,鲟属,分为半洄游性种群(A.b.baerii)、河居性种群(A.b.stenorrhynchus)和湖河性种群(A.b.baicalensis)三个亚种,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养殖种类为半洄游亚种,由于其良好的养殖特性,养殖地位已居我国各养殖鲟鱼种类之首。
目前西伯利亚鲟幼苗的培育方法,主要是利用圆形玻璃缸,小水泥池等进行培育,培育过程中除了增加氧气头进行增氧外,未采取任何培育工艺。由于未解决幼鱼的培育工艺问题,常常导致在获得高的受精率、孵化率的情况下不能获得高成活率的苗种。
鱼类的行为是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其行为的策略主要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西伯利亚鲟同其他鲟鱼一样,在幼苗的培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高繁殖率和早期发育阶段低成活率的现象”。在鱼苗培育过程中出现大批量的死亡,直接影响到西伯利亚鲟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特别是生产鲟鱼仔酱,影响到外汇收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依据西伯利亚鲟早期行为习性、形态变化及早期生活史,研制最佳的苗种培育工艺,适时提供最佳的栖息环境,建立一套从0日龄开始到完成食性转化的培育工艺,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本发明技术方案包括培育池、光照、流水、水深、隐蔽场所、饵料配备,其特征是给0-5日龄西伯利亚鲟仔鱼提供1300-1600lx光照强度,2-3cm/sec水流速度,水深120cm;6-7日龄提供隐蔽场所和减少光照度为240-2801x;8-9日改变幼苗培育池的底色为浅色或白色,并提供开口饵料;15-17龄开始食性驯化,调整幼苗的饵料和进行转食驯化;转食驯化第1天,人工饵料占投喂总量的10%,以后每增加1天,人工饵料的比例在原基础上相应增加10%,第10天投喂全人工饵料;经过10天的驯化,转食率达95%以上,转食成功后,夜间投喂多于白天的投喂;39日龄后白天和夜间平均投喂,这期间提高水流速为19cm/sec。
本工艺的优点是依据西伯利亚鲟早期的生活史及早期的发育特征,符合西伯利亚鲟幼苗培育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幼苗规模化培育的成活率,苗种的成活率从平均50%提高到平均8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孵化出的西伯利亚鲟仔鱼在0-5日龄有趋光、向上游泳和洄游等习性,在鱼苗培育房增加适当的光照强度,幼苗池增加水的水流,光照度为1300-1600lx,水的流速为2-3cm/sec,这时期的仔鱼栖息在水的中偏下层,因此,在人工育苗时,幼苗池的水深控制在120cm,保证其充分的活动空间。
在6-7日龄,西伯利亚鲟仔鱼有藏匿的行为特征,在育苗池设置小石头堆积的隐蔽场所,让其进行隐蔽,同时减少光照强度,满足其行为习性的需要,对提高幼苗的成活率非常重要,是发育过程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8-9日龄以后,西伯利亚鲟从隐蔽物中出来,并且仔鱼都有喜好白色栖息地的习性,这一习性与摄食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西伯利亚鲟仔鱼的开口饵料是浮游动物,它们的体积细小,通过视力难以辨认,加之仔鱼这时期的其他感觉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所以仔鱼要寻找有利于发现食物的环境条件,白色环境反差大,有利于辨别细小食物,所以,在鱼苗开口摄食时,培育池底色改为浅色或者白色,有利于幼苗的开口摄食。根据西伯利亚鲟早期仔鱼的器官发育特征,9日龄时出现第一个生长拐点,生长指数有所下降。9日龄正是西伯利亚鲟仔鱼由内源性营养转化为外源性营养的时期,意味着在这个时期由于营养源的转变,造成了其生长率的降低。开口摄食期是仔鱼死亡的高峰期,通过改变培育池的底色,可以保证幼苗在开口阶段能及时的吃到饵料,保证生命的延续。这时期提供大量的丰年虫,并搭配浮游动物,满足开口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38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杀菌类农药组合物
- 下一篇:篱架葡萄园膜覆盖阻隔病菌防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