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矩形薄壁管材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32952.6 | 申请日: | 200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3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高建军;燕展;陆宏光;徐哲军;杭颂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第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9/128 | 分类号: | F16L9/128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201800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矩形 薄壁 管材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氧复合材料制品,尤其是涉及一种矩形薄壁管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环氧复合材料拉挤制品由于其较低的固化收缩率及优越的绝缘性能和机械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电工领域。然而,壁厚小于5mm的环氧复合材料薄壁管由于其成型工艺难度较大而未见于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强度高、绝缘性能好的矩形薄壁管材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矩形薄壁管材,其特征在于,该矩形薄壁管材为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该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的组成如下:
热固性树脂 90~120重量份;
固化剂 80~100重量份;
促进剂 0.8~1.2重量份;
脱模剂 ≤2.0重量份;
玻璃纤维 65~82%(体积)。
所述的热固性树脂选自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一种,所述的固化剂为酸酐类固化剂,选自改性甲基四氢苯酐、改性甲基六氢苯酐的一种,所述的促进剂为咪唑类促进剂,选自2-甲基咪唑、2,4-二甲基咪唑、2-乙基-4-甲基咪唑的一种,所述的脱模剂为通用脱模剂,选自锰丹蜡、硬脂酸锌、硬脂酸钙中的一种,所述的玻璃纤维为连续玻璃纤维。
所述的连续玻璃纤维为无碱连续玻璃纤维。
该矩形薄壁管材的截面外形尺寸为≤50×23mm,管壁尺寸为1~3mm。
一种矩形薄壁管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如下组成配备原料:
热固性树脂 90~120重量份
固化剂 80~100重量份
促进剂 0.8~1.2重量份
脱模剂 ≤2.0重量份
将上述原料装入树脂胶槽进行混合,备用;
(2)上架:将玻璃纤维装上纱架,该玻璃纤维占总物料的体积份为65~82%;
(3)拉挤:玻璃纤维经过烘纱通道或者直接通过导纱孔进入装有热固性树脂、固化剂、促进剂、脱模剂的树脂胶槽,然后通过分纱板进入带分段加热及温控装置的模具,该模具包括外模和芯模,在牵引机的牵引下通过固化通道,通过牵引机按照需要长度由切割装置进行切割,得到矩形薄壁管材。
所述的热固性树脂选自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一种,所述的固化剂为酸酐类固化剂,选自改性甲基四氢苯酐、改性甲基六氢苯酐中的一种,所述的促进剂为咪唑类促进剂,选自2-甲基咪唑、2,4-二甲基咪唑、2-乙基-4-甲基咪唑中的一种,所述的脱模剂为通用脱模剂,选自锰丹蜡、硬脂酸锌、硬脂酸钙中的一种,所述的玻璃纤维为连续玻璃纤维。
所述的连续玻璃纤维为无碱连续玻璃纤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矩形薄壁管材强度高,绝缘性能好,介质损耗低,壁薄重量轻,与其他环氧体系结合性好,无毒环保,可应用于干式变压器的介质散热,同时,本发明采用的制造方法工艺合理、能耗低,具有设备投资少、成本低、性价比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矩形薄壁管材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矩形薄壁管材的轴向外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矩形薄壁管材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如下组成配备原料:
环氧树脂 100重量份
固化剂(改性甲基六氢苯酐) 90重量份
促进剂(2-甲基咪唑) 1.2重量份
脱模剂(锰丹蜡) 2.0重量份
将上述原料装入树脂胶槽进行混合,备用;
(2)上架:将玻璃纤维装上纱架,该玻璃纤维占总物料的体积份为75%;
(3)拉挤:玻璃纤维经过烘纱通道或者直接通过导纱孔进入装有热固性树脂、固化剂、促进剂、脱模剂的树脂胶槽,然后通过分纱板进入带分段加热及温控装置的模具,该模具包括外模和芯模,在牵引机的牵引下通过固化通道,通过牵引机按照需要长度由切割装置进行切割,得到矩形薄壁管材。
如图1、图2所示,上述得到的矩形薄壁管材的横截面外形尺寸为50×23mm,管壁尺寸为3mm。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第八研究所,未经核工业第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29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