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乘用车隐形吸能保险杠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2123.8 | 申请日: | 2008-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40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宣昌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宣昌黎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0R19/32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 洪 |
地址: | 411100湖南省湘潭市雨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乘用车 隐形 保险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用车配件,特别是一种可供各类乘用车使用的高效减振吸能保险杠。
背景技术
目前,各类乘用车保险杠均没有减振吸能的物理条件,导致车辆在发生碰撞时不能有效保护主车和司乘安全,而在主车保险杠内侧设置支撑梁也只能增加其钢性和强度,达不到减振吸能的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0620052706.3于2007年10月31日公开了一种“轿车隐形吸能保险杠”,该结构的保险杠具有吸能芯软碰撞吸能及摩擦缓冲吸能等功能,但其设计仍存在于下缺点:1、吸能芯在撞车时的缓冲阻力(支撑力)太弱,不能有效降低缓冲速度,达不到预期的减振吸能效果。2、摩擦片的装配位置在前导向管后端,撞车时容易被前导向管的接触端损坏,从而失去摩擦作用。3、摩擦片的装配孔为梯形长方孔,目前没有标准的加工设备。4、在1件吸能梁的4块摩擦片之中如果有一块摩擦片的摩擦压力失衡(不对称),就会降低摩擦效率,如果有两块摩擦片的摩擦压力失衡(不对称)就会失去摩擦作用,而在规模生产中摩擦片的正负公差和材质密度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摩檫压力失衡(不对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与各款轿车及各款乘用车相匹配,缓冲相结合的隐形吸能保险杠。它在不改变主车原有保险杠外观结构的条件下而隐形装配在主车保险杠内侧,与原有保险杠呈同形吻合。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途径实现的:乘用车隐形吸能保险杠,吸能板支撑装配在主车保险杠内侧并与之同形吻合,吸能板内侧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一个结构相同的吸能梁,吸能梁的另端通过装配板与主车纵梁紧固装配,吸能梁包括相互套合的缓冲管和液压管两大部分,缓冲管主体为圆管状,其前端为摩擦段,其后端通过锥度段而缩小管径过渡到管径小于摩擦段的摩擦环装配段,其末端为管径大于摩擦段的密封段,缓冲管末端的密封段插装入圆管状液压管内,液压管内注满有液压油,缓冲管的密封段外圈设置有密封环,内环扣住缓冲管密封段,缓冲管的摩擦环装配段的外圈套装有摩擦环,定位环扣住摩擦环和内环并与液压管紧固装配;装配板与液压管后端固定,缓冲管前端与吸能板固定。吸能梁的缓冲管前端通过支架与吸能板固定,装配轴焊装在支架前端圆孔内,吸能板内侧上设置有装配扣件扣住吸能梁前端的装配轴,吸能板和吸能梁构成横向活动结构。吸能梁的液压管侧壁上安装有液压阀孔,并装配有弹片阀门。装配板位于液压管内的一面上安装有减振垫圈。
本发明乘用车隐形吸能保险和采用了摩擦缓冲和液压相结合的减振吸能设计,可将撞车动能高效吸收90%,吸能板采用薄型钢板弹簧制成,具有缓冲吸能效率和复原性能。它与吸能梁为横向活动结构,以便吸能极在碰撞变形时可自由伸缩,再经缓冲管,液压管及定位环的连接而组成吸能梁,与主车纵梁构成纵向摩擦缓冲和纵向液压缓冲的减振吸能结构。摩擦环为高强度复合橡胶制成,它通过缓冲管在运动中的锥度挤压、与缓冲管形成360度环状摩擦缓冲。使撞车动能和振动值瞬间降低,有效避免垂直碰撞的高频率振动破坏。液压管在发生撞车时给处于摩擦结构中的缓冲管同时提供液压缓冲的力学减速条件,它对摩擦减振吸能之后的余力作进一步减速缓冲,通过液压容量和泄压流量的匹配设计而将缓冲速度控制在100毫米/70-80毫秒的时速范围,以降低缓冲速度和延缓摩擦时间而达到高效减振吸能的技术目的。缓冲管在缓冲终端封闭液压阀孔时,液压油停止外泄,残存的液压油和减振垫圈用于保持缓冲管和液压管的终端软接触。摩擦技术在机械物理中是无可替代的减振吸能手段,任何机动车都是利用摩擦技术的超低振动值和高效吸能率来达到行驶制动目的。本发明首先以摩擦技术超值的减振吸能效率而降低撞车动能对液压管和主车的冲击力,再以液压缓冲的物理减速条件来延缓摩擦时间,使撞车动能在80毫秒时间内降低90%,而普通型液压保险杠在没有摩擦技术相配合的条件下其吸能效率达不到30%,其振动值极具破坏率。本发明以提高减振吸能的技术效率而降低撞车的毁损区域,降低司乘死伤率,其设计理念和碰撞性能超越了现代保险杠的技术领域,是乘用车安全升级产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侧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宣昌黎,未经宣昌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21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条状物料自动称重包装系统
- 下一篇:陀螺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