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类菱形客车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31621.0 | 申请日: | 2008-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1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 发明(设计)人: | 钟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61/10 | 分类号: | B62D61/10 |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洪 |
| 地址: | 410082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菱形 客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到车辆工程领域,特指一种类菱形客车。
背景技术
随着燃油危机的出现,对现行的车辆来说节能已经成为各类车辆设计的头等大事。像客车这种体积大、载客重、能耗高的车辆,怎样合理地设计车身结构,降低风阻系数,使其在高速行驶时能够减少油耗量已经成为节能的一种有效手段。传统四轮矩形布置车辆在进行车身前端设计时,由于前轮布置和驾驶员的布置要求,导致车身前端无法做成类似与梭形的形状,风阻系数得不到最佳的降低。其次,传统客车的外形尺寸大、轴距长、转向半径大,当行驶到一些转向空间狭窄的地方时,例如:旅游风景地、热闹的城市街道,就容易导致转向掉头困难。将轴距缩短就可能导致抗俯仰能力变差,平顺性变坏。第三,车身布置低,导致接近角、离去角和纵向通过角变小,通过性变差,如果车身布置高,整车的质心被抬高,导致操纵稳定性变差,对于大体积、大自重的客车来说更是如此。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阻小、能耗低、转弯半径小、操作灵活、通过性好、平顺性优、重量轻的类菱形客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一种类菱形客车,它包括底盘和位于底盘上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包括车架以及呈类菱形布置于车架上的前轮、后轮、左中轮、右中轮,前轮和后轮与转向机构相连,左中轮和右中轮与驱动机构相连,所述车身的前端呈梭形,转向机构中的方向盘布置于车身前端的中间处。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方向盘、齿轮齿条方向机、前驱动摆杆、中连杆总成、反向摆臂、前轮转向导杆机构和后轮转向导杆机构,所述方向盘通过依次相连的转向轴、齿轮齿条方向机、方向机连杆与前驱动摆杆相连,所述前驱动摆杆的一端通过前驱动连接杆与前轮转向导杆机构相连,另一端通过依次相连的前驱动斜杆、中连杆总成、反向摆臂与后轮转向导杆机构相连,前驱动摆杆的中部通过前固定轴固定并可绕前固定轴转动,所述反向摆臂的中部通过摆动支销固定于机架上并可绕摆动支销转动,所述中连杆总成由依次相连的两根或两根以上的中连杆组成,相邻中连杆之间的连接处与一铰接于机架上的中连杆摆臂相连。
所述中连杆摆臂的一端通过摆臂支座固定于机架上,另一端与两根中连杆的连接处通过销轴连接。
所述前轮转向导杆机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前羊角、前羊角连接杆、前横梁固定轴以及前横梁转筒,前驱动连接杆的一端与前横梁转筒相连,前横梁转筒通过前羊角连接杆与前羊角连接。
所述后轮转向导杆机构包括依次相连的后羊角、后羊角连接杆、后横梁固定轴、后横梁转筒、后驱动连接杆、后驱动摆杆、后固定轴以及后驱动斜杆,反向摆臂的一端与后驱动斜杆相连,后驱动斜杆通过第八销轴与后驱动摆杆相连,后驱动摆杆通过第九销轴连接后驱动连接杆,后驱动摆杆的中段与后固定轴相连,后驱动连接杆通过第十销轴连接后横梁转筒,后横梁转筒通过后羊角连接杆与后羊角相连。
所述前轮通过前悬架右斜置钢板弹簧、前悬架左斜置钢板弹簧与车架相连,后轮通过后悬架右斜置钢板弹簧和后悬架左斜置钢板弹簧与车架相连,左中轮通过中悬架左置钢板弹簧与车架相连,右中轮通过悬架右置钢板弹簧与车架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就在于:
1、本发明的类菱形客车,为车轮呈类菱形布置的客车,通过前轮的布置结构以及将驾驶员布置在车辆前端的中间位置,就完全可以做到最优化的类似于梭形的设计,这在客车的车身设计中还是从未出现过的,由于风阻系数大大降低,因此类菱形客车在高速行驶时可以很好的降低油耗;同时,由于车身前端做成梭形,前端横向空间变窄,如果将驾驶员布置在车辆前端左侧,驾驶员的视野将受到影响,乘坐空间变小,因此将驾驶员布置在车辆前端的中间位置,可以使驾驶员的视野变好,乘坐的空间变大,提高了驾驶员的舒适性;
2、本发明的类菱形客车,呈类菱形的车轮中前、后轮联动转向,其转向半径小,操作灵活,能够很好的解决大客车在转向狭窄的地方转向困难的问题;通过反向摆臂的设计,可以实现中连杆与后驱动斜杆的推力反向,从而使前后轮转向的方向一致性更好,同时可以通过调整反向摆臂的长短来调整各驱动连杆的布置角度,从而使杆系布置更加灵活、方便;同时,为了提高了中连杆的刚性,通过连杆摆臂使中连杆分为有效的几段,可以更好地使转向杆系通过中桥,这样使得杆系可靠性高,还可以相对降低对车身的刚性需求;本发明的转向机构因为由于采用推拉杆结构,从而使结构更为简单,较柔性转向系统的双程而言,具有占用空间小,且由于没有柔性件的弹性收缩,从而使前后的联动一致性更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16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