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履带行走式微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30505.7 | 申请日: | 2008-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3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辉;胡大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辉 | 
| 主分类号: | A01D41/02 | 分类号: | A01D41/02;A01D41/127;A01F12/44;B62D5/08;B62D55/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1214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履带 行走 式微 水稻 联合收割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特别是一种履带行走式微型水稻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在农村山地、丘陵地的耕地大都是梯田多,田块面积小,无法使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对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用传统收割工具收割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因地形复杂、田块面积小而不适用,且经济上成本高,功率消耗大,维修困难。对于现有的微型联合收割机在山区、丘陵区不平道路上行走时收割机振动大,很不平稳,机手坐在收割机上操纵有被振落机下的危险,很不安全,在水泥道路上行驶,也振动大、不平稳且铁履带磨损大,易于损坏,且不易维修,大大影响收割机的功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功率消耗小的履带行走式微型水稻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是用如下方式完成的
履带行走式微型水稻联合收割机包括底盘、行走装置、传动装置、输送装置、收割装置和脱粒装置等,在脱粒装置的链条刮板输送带入口端的脱粒筛下方装有风机,在链条刮板输送带出口端的上方装有风机,在仓储斗接谷装置的下部有向下的谷场出口,在仓储斗接谷装置上部有向前的出风口,在行走装置内有前后操纵联动机构和铁制注胶复合履带,所述的前后操纵联动装置是连接板块经三根销轴分别连接前操纵连杆、连动杆和底盘架,前操纵连杆经销轴连接前操纵杆,两根传动杆的两端经销轴分别连接两根连动杆,后操纵杆下部经销轴分别连接连动杆和底盘架,连动控制杆两端经销轴分别连接两根传动杆和变速箱装置,所述的铁制注胶复合履带是由上齿板和下齿板经过螺栓夹装在桥梁带上,连接构成下齿板的下齿板钢底板上固装有橡胶齿,橡胶齿的内部有带通孔的下齿钢架,下齿钢架与下齿板钢底板固接,在下齿板钢底板周边上有连接孔。两个风机分别固装在输送筒的入口端和出口端的壳体上。两根传动杆呈相互平行布置。三根销轴在连接板块上的位置呈三角形布置。桥梁带是橡胶层和尼仑丝板层层状组合带。
本发明履带行走式微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灵活、所耗功率小、成本低、耗油量小等,特别适用山区、丘陵区小块田地使用,可完全替代传统的收割工具,大大降低作业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维修十分方便,可在收割机上或机下操纵收割机行走,适应性强,对操纵人员提供机下操作的安全条件。下齿板为橡胶齿,有利于收割机在各类路面上行驶,减小振动,履带不易损坏,当发生下齿板或上齿板破损,可很方便的拆装更换,不需用专用设备进行,用常用工具即可维修。
附图说明
图1履带行走式微型水稻联合收割机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双风机吹碎草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前后操纵联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铁制注胶复合履带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铁制注胶复合履带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上齿板主视图
图8为图7俯视图
图9桥梁带结构示意图
图10下齿板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11下齿板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12下齿板A-A向剖视图
图13桥梁带层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履带行走式微型水稻联合收割机具有底盘1、行走装置6、传动装置2、输送装置4、收割装置5、脱粒装置3。
脱粒装置3的输送筒40内装有链条刮板输送带30。在链条刮板输送带30的入口端的脱粒筛41下方装有风机28,在链条刮板输送带30的出口端的上方装有风机31,连接输送筒30端部的仓储斗连接谷装置32的下部有向下的谷物出口46,在仓储斗接谷装置32上部有向前的出风口45。风机28和风机31经钢架44分别固装在输送筒40筒体上。脱粒装置3是由脱粒箱26、脱粒盖25、脱粒滚24组成,它是用支撑杆18和螺丝固定在底盘架12上,脱粒滚上有脱粒齿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辉,未经王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05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