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异形木线砂光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29202.3 | 申请日: | 2008-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8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谢亚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亚勇 |
主分类号: | B24B19/24 | 分类号: | B24B19/24 |
代理公司: | 江门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冯剑明 |
地址: | 528300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形 木线砂光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砂光设备,具体涉及对带有各种沟槽和花纹的木线进行砂光的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木线的砂光一直是用手工来完成的,所以效率低、砂光质量差,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也出现了一些木线砂光机,这些砂光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持式的小型砂光机,它只适合局部砂光或者小型的物体砂光,对于较大的物体就无法进行快速的砂光;另外一种是大型的砂光机,但这种砂光机只适合砂光平面木线,对于带有花纹和凹凸槽等装饰部分的木线就不能砂光。而且不管是手工打磨还是半机械砂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死角,要全面砂光需往返重复几次,从而无法符合人们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砂光效果好的异形木线砂光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异形木线砂光机,其包括机座,机座下端设置有由电机带动的蜗轮轴,蜗轮轴上的皮带轮通过皮带分别与工作台下部的主动轮相互连接,所述机座上设置有压架,压架上设置有与主动轮相互对应的从动轮,所述机座上设置有垂直滑轨,所述垂直滑轨上设置有水平滑轨,水平滑轨通过转盘与补偿滑轨连接,补偿滑轨上设置有打磨装置,所述的打磨装置包括电机座,电机座上设置有由马达带动的磨砂轮,所述磨砂轮的打磨面与异形木线的打磨面形状相互吻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机座上设置有自动磨砂轮补偿装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补偿滑轨上设置手动磨砂轮补偿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生产时首先启动电机,电机带动蜗轮轴并通过皮带轮带动主动轮发生转动,当砂削工件放置于工作台时,将压架下压,使得砂削工件夹压在主动轮以及从动轮之间,从而使得砂削工件向前运动,由于多个打磨装置组成一个完整的打磨系统,而且打磨装置上的磨砂轮打磨面与异形木线的打磨面形状相互吻合,使得砂削工件在运动过程中实现打磨效果,由于本产品自动化程度高,完全替代了工人的繁重劳动,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广泛应用于各种线条型异形材的精密打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一种异形木线砂光机,其包括机座1,机座1下端设置有由电机2带动的蜗轮轴3,蜗轮轴3上的皮带轮通过皮带分别与工作台9下部的主动轮4相互连接,所述机座1上设置有压架5,压架5上设置有与主动轮4相互对应的从动轮6,所述机座1上设置有垂直滑轨7,所述垂直滑轨7上设置有水平滑轨71,水平滑轨71通过转盘与补偿滑轨72连接,补偿滑轨72上设置有打磨装置8,所述的打磨装置8包括电机座,电机座上设置有由马达81带动的磨砂轮82,所述磨砂轮82的打磨面与异形木线的打磨面形状相互吻合。
由于磨砂轮82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消耗,从而减低产品的打磨效果,所以本产品在补偿滑轨72上设置手动磨砂轮补偿装置11,但是为了减少人工补偿的繁琐,本产品在机座1上还设置有自动磨砂轮补偿装置10,本装置主要是根据砂削工件的长度对磨砂轮82的消耗量自动补偿;另外,由于砂削工件可能有多个砂削面需要加工,所以机座1上可以根据实际的设置有多个打磨装置8,打磨前我们要根据异形木线的不同打磨面调整打磨装置8的位置,主要采用垂直滑轨7调整高度,水平滑轨71调整水平位置,转盘调整打磨装置8为横向打磨还是纵向打磨。
本产品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启动电机2,电机2带动蜗轮轴3并通过皮带轮带动主动轮4发生转动,当砂削工件放置于工作台9时,将压架5下压,使得砂削工件夹压在主动轮4以及从动轮6之间,从而使得砂削工件向前运动,由于多个打磨装置8组成一个完整的打磨系统,而且打磨装置上的磨砂轮81打磨面与异形木线的打磨面形状相互吻合,使得砂削工件在运动过程中实现打磨效果,由于本产品自动化程度高,完全替代了工人的繁重劳动,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广泛应用于各种线条型异形材的精密打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亚勇,未经谢亚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92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