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29176.4 | 申请日: | 2008-07-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1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 发明(设计)人: | 阳晓;李幼姬;黄锋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K36/804 | 分类号: | A61K36/804;A61P37/02;A61P19/04;A61P13/12;A61K35/6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08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别是治疗狼疮肾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是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中药,属于中药领域。
本发明中药具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功效,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别是狼疮肾炎的治疗。也用于配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西药联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可提高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减少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等副作用,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背景技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结缔组织疾病,在我国约占人口的万分之7,女性多见。SLE累及肾脏者即为狼疮肾炎(LN)。确诊为SLE的病人约有70%有明显的肾脏损害,如SLE做肾活检,则损害达90%,如加上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则肾小球损害可达100%。肾炎的严重程度直接与SL E预后有关,肾衰竭是SL E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狼疮肾炎(LN)的治疗,国内外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LN虽效果确切,但由此带来的副作用也很严重,主要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和白细胞减少,进而引起继发感染。这是造成治疗失败,甚至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LN新治疗方法包括霉酚酸酯等应用于临床获得较好疗效,但其昂贵的价格限制其临床广泛使用。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LN的临床实践增多,其目的也主要在于提高疗效和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发明人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发明人认为:在LN病程中,热毒内蕴、瘀血停滞是贯穿疾病始终的特征性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治疗中除按照一般慢性肾脏病辨证施治规律选方用药外,应特别重视热毒和瘀血病机,针对这一特征病机进行治疗。从辨病角度分析:活血化瘀能够清除血液中过剩的抗原,防止免疫复合物产生。因此,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为基本治疗原则,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紫草、丹参、地黄、益母草、全蝎组成的中药处方作为LN治疗,方中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白花蛇舌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具有凉血解毒及活血作用的紫草有免疫调节作用,并能抑制渗出性及增生性炎症。
目前可以供实际应用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并不多见。现有技术虽然显示有多种不同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对于与本发明类似的产品也有相关报道。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记载了本发明所述药物的具体原料配比关系及其临床疗效的报道。
发明人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总结,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对原有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进行了改进,开发出新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该药物为中药药物组合物,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紫草为主药,配以其他原药制成。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药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中药生药为原料,经现代制药工艺制成。本发明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药物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
发明人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从数千年浩瀚的中药中有依据地筛选出几种中药组成方剂,应用于临床后发现本发明药物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本发明的中药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配制而成的:
白花蛇舌草 200-800份 紫草 80-250份
半枝莲 80-250份 益母草 80-250份
地黄 120-380份 丹参 120-380份
全蝎 17-53份
本发明的优选配方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
白花蛇舌草 400-600份 紫草 130-200份
半枝莲 130-200份 益母草 130-200份
地黄 200-300份 丹参 200-300份
全蝎 30-40份
本发明的最佳配方各原料重量配比是:
白花蛇舌草 500份 紫草 165份
半枝莲 165份 益母草 165份
地黄 250份 丹参 250份
全蝎 3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91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方山楂叶提取物胶囊
- 下一篇:细旦中空短纤生产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