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羟基共轭亚油酸及它的制备方法与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029097.3 申请日: 2008-06-27
公开(公告)号: CN101613266A 公开(公告)日: 2009-12-30
发明(设计)人: 杨得坡;李珍;冀军锋;杜柯霖;马伟;杜若吉;江达明;王创;孙磊;冀红斌 申请(专利权)人: 中山市尤利卡天然药物有限公司;中山大学
主分类号: C07C59/58 分类号: C07C59/58;C07C51/367;A61K31/191;A61P3/04;A61P3/06;A61P3/10;A61K8/365;A61Q19/00
代理公司: 广州创颖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曹可芬
地址: 528437广东省中山***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羟基 共轭 油酸 制备 方法 用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化学药物领域,具体涉及新的共轭亚油酸衍生物为单羟基共轭 亚油酸,及其它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亚油酸(简称LA),又名顺-9,顺-12十八碳二烯酸。广泛地存在于植物油 脂和深海鱼油中。亚油酸属于Ω-6脂肪酸,是人体必需的重要脂肪酸之一。

它不能由人体自身合成,必须在外界摄取。在帮助生长、发肓及妊娠,特别是 皮肤和肾的完整性及分娩只依赖于n-6脂肪酸,其中,亚油酸是有效的。近年 来关于亚油酸的研究越来越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亚油酸的生理保健功能 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亚油酸是功能型多不饱和脂肪酸中被人们最早认识的一 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的绝大多数膳食营养中占据着不饱和脂肪酸的大部分。

文献研究表明亚油酸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营养与健康,1997:24-29), 如抗癌作用,抑制脂肪沉积——减肥增肌,抗氧化等,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亚 油酸作为一种天然来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极大地吸引着人们对 它的注意,激发了人们对亚油酸研究的浓厚兴趣。因此,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 改造,可人工合成工业化生产,为提供更多药用资源开发新的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共轭亚油酸衍生物,并提供其制备方法和用 途。

为实施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是用亚油酸或亚油酸酯与二 氧化硒反应制备得到的产物,名为单羟基共轭亚油酸,分子式为C18H32O3,形 态为淡黄色的油状物。

由于亚油酸在反应过程易异构化,为了证明该反应产物-淡黄色的油状物的 结构,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分析条件:流动相采用正己烷∶异丙 醇的体积比为99.4∶0.6的溶液;流速2mL/min;检测器为示差折光检测器; 样品用正己烷溶解,浓度为20mg/mL;进样10μL。与自制标准品对照证明该 淡黄色的油状物为单羟基共轭亚油酸,并是含有四种单羟基共轭亚油酸的同分 异构体化合物,

其一为13-羟基-9Z,11E-十八碳二烯酸,分子式为C18H32O3,结构式为:

其二为13-羟基-9E,11E-十八碳二烯酸,分子式为C18H32O3,结构式为:

其三为9-羟基-10E,12Z-十八碳二烯酸,分子式为C18H32O3,结构式为:

其四为9-羟基-10E,12E-十八碳二烯酸,分子式为C18H32O3,结构式为:

为达到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制备单羟基共轭亚油酸的方法是在容器中加 入有机溶剂和二氧化硒,在25-60℃下搅拌0.5-2h后,加入亚油酸或亚油酸酯, 继续搅拌反应12-48h,反应结束后,加水洗涤,收集有机溶剂层,回收溶剂, 即得到淡黄色的油状产物,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或甲苯或正己烷或环 己烷或石油醚或乙醚或90%以上的乙醇或乙酸乙酯。

原料用量:二氧化硒∶亚油酸或亚油酸酯的摩尔比为2∶0.5~0.5∶2,有 机溶剂的体积用量为亚油酸或亚油酸酯重量的5~30倍,即有机溶剂的用量与 亚油酸或亚油酸酯量比为5~30mL∶1g。

如果原料采用亚油酸酯用同样的反应方法和工艺条件可以得到相应的单 羟基共轭亚油酸酯,具体的分法是在容器中加入有机溶剂和二氧化硒,在 25-60℃下搅拌0.5-2h后,加入亚油酸酯,继续搅拌反应12-48h,反应结束后, 加水洗涤,收集有机溶剂层,回收溶剂,即得到相应的单羟基共轭亚油酸酯的 淡黄色的油状产物,进一步采用常规酯水解方法得到单羟基共轭亚油酸。亚油 酸酯采用亚油酸甲酯,经反应后得到的是相应的单羟基共轭亚油酸甲酯;亚油 酸酯采用亚油酸乙酯,经反应后得到的是相应的单羟基共轭亚油酸乙酯;亚油 酸酯采用亚油酸甘油酯,经反应后得到的是相应的单羟基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如果采用其它的亚油酸酯经反应后也会得到相应的单羟基共轭亚油酸酯。

二氧化硒是一种温和的氧化剂,本发明采用二氧化硒与亚油酸进行氧化反 应生成单羟基共轭亚油酸,其反应式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尤利卡天然药物有限公司;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市尤利卡天然药物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90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