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稀土复合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7257.0 | 申请日: | 200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0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秦如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杰明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1/80 | 分类号: | C09K11/8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永宏 |
地址: | 523808广东省东莞市松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稀土 复合 发光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纳米稀土复合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我国的稀土发光材料和非稀土发光材料出现了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多规格系列化的情况。如今,低压气体荧光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以及其他相关产品上都有稀土发光材料的足迹。稀土材料是一个巨大的发光材料宝库,在人类开发的各种发光材料中,稀土元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稀土元素原子的电子构型中存在4f轨道,因此,稀土元素原子具有丰富的电子能级,为多种能级的跃迁创造了条件,从而可以获得多种发光性能。稀土发光材料的优点是吸收能力强、转换率高,可发射从紫外到红外的光谱,在可见光区域,有很强的发射能力,且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稀土发光材料因其激发方式不同又可分为稀土阴极射线发光材料、稀土光致发光材料、X射线稀土发光材料、稀土闪烁体、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其它稀土功能发光材料。目前,稀土发光材料主要用于彩电显像管、计算机显示器、照明、医疗设备等方面,稀土发光材料用量最大的是彩电显像管、计算机显示器、稀土三基色节能灯、等离子显示屏。
稀土发光材料已成为光产业的主要材料,需求量日益增加,但稀土是有限的资源,在应用上应该朝向少量高效的概念发展,目前,市场上的纳米发光材料大多是微米级的材料,假若,将稀土发光材料纳米化以后,其应用效率将可达数倍或数百倍。又,在材料的复合与杂化可让稀土发光材料更具效能及变化。
纳米材料经过产业二十年左右的努力,目前技术及产能已日渐成熟,在此条件下稀土发光材料可进一步发展为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目前国内稀土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主要产品60%以上要依赖出口,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品种规格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前瞻性、前沿性技术不多,因此导致对应产业发展缓慢、成本偏高。
高温固相法已广泛应用于磷光体的合成,但是这种方法经常会导致合成出的粉末发光性能受损,并且需要很高的煅烧温度。另外,用高温固相法合成出的磷光体粉末的粒径在几十个微米左右,较小的磷光体粉末的获得要通过球磨大颗粒粉末来得到,而实验表明,经过球磨发光体粉末会导致带来较多的缺陷,并且发光效率明显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纳米稀土复合发光材料,该材料为纳米级磷光体粉末Sr4Al14O25:Eu2+,Dy3+。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纳米稀土复合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它可以实现稀土发光材料纳米化、精致化、高效化及复合化,使这类材料可以在消耗最少的资源下达到最高的功能效益。
本发明纳米稀土复合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按化学计量比称取Al(NO3)3·9H2O和Sr(NO3)2在250ml烧杯中用蒸馏水溶解,得到澄清溶液,另按化学计量比称取Eu2O3、Dy2O3放入50ml烧杯并用浓硝酸溶解,合并前述制得的两溶液,在混合溶液中加入H3BO3和CO(NH2)2,在70℃的恒温水浴中磁力搅拌2小时,在这种低温环境下粒子直径不会变大;
待充分搅拌后,将溶液转移至300ml瓷坩埚中并迅速置入已预先加热到500℃的马弗炉中,随着反应的进行,可观察到溶液迅速沸腾、蒸发、膨胀、燃烧并伴随大量氨气放出,整个过程在5分钟内完成,待冷却后,可观察到产物为淡黄色蘑菇云状,疏松多孔,稍加研磨,即可成细的淡黄色粉末,该淡黄色粉末是纳米级磷光体粉末Sr4Al14O25:Eu2+,Dy3+的前驱体,将该淡黄色粉末,放入刚玉坩埚,在高温管式炉中用氮气做保护气,1300℃煅烧3个小时,冷却后取出,在玛瑙研钵中稍加研磨即得到淡绿色固体粉末,该固体粉末即是纳米级磷光体粉末Sr4Al14O25:Eu2+,Dy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杰明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杰明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72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导频分配方法
- 下一篇:多用户信息共道发送、接收方法及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