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薄型、低成本的变焦光学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27120.5 | 申请日: | 2008-03-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6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 发明(设计)人: | 邹文镔;韦义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15/16 | 分类号: | G02B15/16;G02B15/177;G02B9/12;G02B13/18;G02B1/04 |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尹文涛 |
| 地址: | 5284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薄型 低成本 变焦 光学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光学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照相系统的小体积、超薄型、重量轻、中等光圈、大众化工艺要求、低成本的3.6倍以下变焦倍率的变焦光学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超薄型数码相机、手机的变焦镜头的变焦倍率在3.6倍以下,主要有传统直通式、群组侧移式和潜望镜式的三种结构,这三种结构的缺点如下:
1.传统直通式:优点是工艺较为成熟,缺点是镜片群组厚度太大,导致镜头厚度较大,是上述三种结构中厚度最厚的。
2.群组侧移式:优点是镜头厚度比传统直通式薄,但由于镜头收缩的时候需要将一个群组侧移开来,镜头的光轴与镜筒的中心不重合,导致工艺难度较大。
3.潜望式:优点是厚度比较薄,缺点是光圈比较小一般做到F3.5左右,成像效果不如直通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低成本、超薄、小体积、厚度薄、工艺简单、3.6倍以下变焦倍率的变焦光学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超薄型、低成本的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感光芯片和
在变倍过程中相对于感光芯片的位置为变动的第一透镜群;
在变倍过程中相对于感光芯片和第一透镜群的位置为变动的第二透镜群;
可以直接调节后焦的第三透镜群;在所述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之间设有光阑。
如上所述的一种超薄型、低成本的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镜群整体的焦距为负,第二透镜群整体的焦距为正,第三透镜群整体焦距为正。
如上所述的一种超薄型、低成本的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群由两枚镜片组成,其中第一枚镜片的焦距为负、第二枚镜片焦距为正。
如上所述的一种超薄型、低成本的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群由三枚镜片组成,其中第一枚镜片的焦距为正、第二枚镜片焦距为负。
如上所述的一种超薄型、低成本的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透镜群的第三枚镜片采用了非球面透镜。
如上所述的一种超薄型、低成本的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群的第三枚镜片的材质为塑料。
如上所述的一种超薄型、低成本的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透镜群的第二枚镜片采用了非球面透镜。
如上所述的一种超薄型、低成本的变焦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透镜群的第二枚镜片的材质为塑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1、本发明的整个镜头三组镜群共六枚镜片的厚度加起来只有不到镜头长焦距的50%,变焦镜头的总群组厚度做到很薄,不到感光器件成像范围的125%,在本例子中,当长焦距15.1mm、感光器件成像范围φ6.1mm的场合下,三组镜群的累加厚度只有7.5mm,这个厚度只相当于传统直通式镜头一个群组的厚度。2、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镜筒收缩的时候不需要像“群组侧移式”结构那样把某一组镜片移动到正常光轴以外,镜筒直径可以做得比较小,相当于减小了镜头体积。3、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只采用了六片小体积的镜片,并且其中两片采用了塑料镜片,降低了重量。4、本发明的变焦镜头采用了两片塑料非球面镜片,避免了使用玻璃非球面,降低了成本。5、本发明的变焦镜头采用了直通式的设计,降低了工艺难度要求,用大众化的工艺水平就可达成。6、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光圈可以做到F2.8以下,优于潜望式镜头。7、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利用群组3实现AF自动对焦功能,从最远的无穷远到最近的100mm微距都能够成清晰的影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的系统光学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所示,一种超薄型、低成本的变焦光学系统,包括有第一透镜群1、第二透镜群2和第三透镜群3以及感光芯片5,在所述在所述第一透镜群1和第二透镜群2之间设有光阑6;所述的第一透镜群1、第二透镜群2在变倍过程中相对于感光芯片的位置是变动的,且第一透镜群1、第二透镜群2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变动的。第一透镜群1、第二透镜群2之间在从短焦距向长焦距的变化过程中的相对距离逐渐变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71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销钉防漏装感应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管道专用分离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