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漏泄同轴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5802.2 | 申请日: | 200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83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寿伟春;邹智;吴欣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18 | 分类号: | H01B11/18;H01P3/06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焕军 |
地址: | 51918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漏泄 同轴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电缆领域,尤其涉及在外导体上沿电缆开有槽缝的高频漏泄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高频漏泄同轴电缆由于通过外导体中的槽口向外部透射电磁能量,实际上作为天线工作,它在彼此相对运动的接收机及发射机之间实现通讯。沿电缆纵向由于电缆衰减(纵向衰减)及能量发射(耦合衰减)使沿电缆长度的发射能量强度下降,即电缆衰减将随着电缆长度的变长而增加。为了使沿电缆运动的接收机接收场强至少大致保持常数,通过在电缆外导体中采用专门的槽口设计对纵向衰减的影响进行补偿,外导体的辐射模式对于漏泄同轴电缆的信号辐射至关重要。通常传统的漏泄同轴电缆耦合损耗指标在长度方向上的幅度波动均在15dB左右,有的甚至达到40dB。针对实际使用环境中的一些不利条件,目前,虽然不同厂家生产的漏泄同轴电缆各有特色,但基本原理和采用的技术手段大致相同,参见图1和图2产品主要由内导体、绝缘层、带槽孔的外导体和护套等四部分组成。通过外导体皱纹削峰铣槽或预先在外导体上开一组周期性不同形状的槽孔,使不同耦合损耗与纵向传输衰减在使用频段内达到最少,降低接收电平的动态范围;同时,能让射频信号沿同轴电缆内外导体间传输,又能透过外导体上的槽孔向外辐射或接受射频信号,从而在漏泄同轴电缆周围的特定空间形成信号覆盖区,实现地面下的移动通信。现有的移动通信用漏泄同轴电缆的外导体槽孔多为U型或外导体皱纹削峰铣槽(椭圆形槽),具有这些形状槽孔的漏泄同轴电缆在800-900MHz、1800-2400MHz的使用频段多径衰落特性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在800-900MHz、1800-2400MHz的使用频段中多径衰落特性更好的漏泄同轴电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由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导体、绝缘体、外导体和外护套,所述外导体上沿电缆轴线方向间隔均匀开有若干组大小一致的槽缝,所述槽缝是一个长方形的孔;所述外导体上以每4条槽缝为一组,双八字形排列。
所述外导体上每组槽缝中,两条平行排列的槽缝与电缆轴线的夹角为150~170度,另两条平行排列的槽缝与电缆轴线的夹角为10~30度。
每组槽缝中,每两条平行排列的槽缝间的半节距为40~50mm;
每组槽缝中,两条平行排列的槽缝与另两条平行排列的槽缝间的半节间距为140~150mm。
所述槽缝的长边为25~35mm、短边为1.8~3.0mm。
所述漏泄同轴电缆阻抗为50欧姆。
所述漏泄同轴电缆适用于包括1800-2400MHz在内的频段。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辐射距离长,感应电压低的外导体结构设计,大大改善了产品的多径衰落性能,使得耦合损耗在长度方向上的幅度波动控制在8dB甚至更小,提高了实际使用过程中的通信质量。通过槽孔结构和高精度的薄铜带冲孔技术的改进,确保了电缆辐射特性在长度方向上的一致性,延长了电缆的辐射距离,改善电缆的多径衰落特性和高频特性,产品的使用频段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U型槽外导体漏泄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削峰铣槽外导体漏泄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漏泄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漏泄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漏泄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见图3所示,一种新型的漏泄同轴电缆,由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导体2、绝缘体5、外导体1和外护套4,所述外导体1上沿电缆轴线方向间隔均匀开有若干组大小一致的槽缝3,所述槽缝3是一个长方形的孔,其长边L为25mm、短边H为1.8mm。外导体上以每4条槽缝为一组,双八字形排列;其中,两条平行排列的槽缝与电缆轴线的夹角A1为150度,另两条平行排列的槽缝与电缆轴线的夹角A2为30度;每组槽缝中,每两条平行排列的槽缝间的半节距M为40mm;每组槽缝中,两条平行排列的槽缝与另两条平行排列的槽缝间的半节间距S为140mm。所述漏泄同轴电缆阻抗为50欧姆,适用于800-900MHz、1800-2400MHz的频段。
所述泄漏同轴电缆的内导体2和外导体1最好由导电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做成,例如纯铜、铜带。绝缘体5可按照常规技术采用具有小介电损耗系数的材料,绝缘体5使用发泡材料做成。外护套4可使用耐侯性塑料材料,例如聚乙烯或阻燃聚烯烃做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58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常开继电器
- 下一篇:电子钱包的退款方法、设备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