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粘结强度干粉界面处理剂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3527.0 | 申请日: | 200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5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周竹发;王淑梅;寇秀蓉;吴铭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4/0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粘结 强度 干粉 界面 处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硅微灰为主要原料的干粉界面处理剂,属化学建筑材料 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节能的需要,混凝土与新型墙面材料(如聚苯乙烯板材和聚苯乙 烯保温砂浆等保温层)被应用于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表面光滑以及脱模后表面 会沾上一层脱模剂或其他油污,使混凝土表面粘结性能下降;原有的旧建筑物 也需维修和重新表面装饰,同样涉及到旧混凝土与墙面材料界面间的粘接问题。 造成墙体和墙面材料开裂的原因有很多,而墙体与墙面材料的粘结性能是其主 要因素。为此在表面光滑的混凝土表面仅涂刷水泥浆不能保证与墙面材料牢固 结合,常将混凝土表面人工凿毛,浪费大量的人工和时间。
界面剂是一种防止新型墙面材料开裂、起壳的有效而又简便的措施。尤其 是对重量轻、隔音好、保温性能好的聚苯乙烯板材和聚苯乙烯保温砂浆。然而, 目前混凝土与新型墙面材料粘结强度低,易出现空鼓脱落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有利于工业废料利 用,减少环境污染的高粘结强度的干粉界面处理剂。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粘结强度干粉界面处理剂,各 组分的质量百分数为硅微粉15~40%,水泥5~40%,砂20~50%,可再分散 乳胶粉1.5~4.0%,保水剂0.1~0.4%,消泡剂0.05~0.2%。
所述的硅微粉为无定型粉末状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0.1~0.15μm,其二 氧化硅含量>90%;可再分散乳胶粉为醋酸乙烯酯/乙烯类共聚物;保水剂为纤 维素醚、淀粉醚;消泡剂为干粉消泡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由于微硅粉有极强的活性,具有减水 性能,增加了浆体稠度,使界面处理剂粘结强度大大增加;提高了界面剂的易 和性和施工性能,克服了墙基体与墙面材料易空鼓脱落、开裂渗漏等一系列质 量问题。同时用界面处理剂替代混凝土表面人工凿毛,节省大量的人工和时间; 干粉配料,贮存、运输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按如下比例配比,称量各组成原料:
硅微粉5%,为无定型粉末状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0.1~0.15μm,二氧化 硅含量>90%;水泥46%;砂45%;可再分散乳胶粉3%,为醋酸乙烯酯/乙烯 类共聚物,产品是国民淀粉化学(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FX3250;保水剂0.3%, 为纤维素醚,产品是国民淀粉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MH100001P6;消 泡剂0.2%,为干粉消泡剂。
将各组成料按配比称量混合后加水混合均匀,制成界面浆料。实施例1样品 经测试,各项性能指标参见表1。
实施例2:
按如下比例配比,称量各组成原料:
硅微粉15%,为无定型粉末状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0.1~0.15μm,二氧 化硅含量>90%;水泥41%;砂40%;可再分散乳胶粉3%,为醋酸乙烯酯/ 乙烯类共聚物,产品是国民淀粉化学(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FX3250;保水 剂0.3%,为Wacker公司提供的淀粉醚ST2000;消泡剂0.2%,为干粉消泡剂。
将各组成料按配比称量混合后加水混合均匀,制成界面浆料。实施例2样品 经测试,各项性能指标参见表1。
实施例3:
按如下比例配比,称量各组成原料:
硅微粉35%,为无定型粉末状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0.1~0.15μm,二氧 化硅含量>90%;水泥21%;砂40%;可再分散乳胶粉3%,为醋酸乙烯酯/ 乙烯类共聚物,产品是国民淀粉化学(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FX3250;保水 剂0.3%,为纤维素醚,产品是国民淀粉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 MH100001P6;消泡剂0.2%,为干粉消泡剂。
将各组成料按配比称量混合后加水混合均匀,制成界面浆料。实施例3样品 经测试,各项性能指标参见表1。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35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