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灌草混播式边坡生态修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2334.3 | 申请日: | 200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7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东;李昌浩;王振祥;李杨帆;姚玉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C14/00;A01B7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夏平 |
地址: | 21009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灌草混播式边坡 生态 修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于生态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灌草混播式边坡生态修复型绿化模式。
背景技术
本专利基于江苏省建设厅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绿化模式研究(JS2007JH18)”中的丘陵岗地边坡生态修复型绿化模式的研究。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但在交通、矿山等建设中不可避免地破坏地形地貌,形成千疮百孔的裸崖、坡面,由此产生滑坡、崩塌和土壤侵蚀等生态问题,而且破坏自然景观,因此绿化和美化裸崖边坡、改善生态环境就成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丘陵岗地边坡景观,由于未经生态处理,缺乏绿色植物点缀生态景观,往往与周围生态景观不协调,难以产生自然天成的亲和感。如何采用生态修复型绿化模式恢复、复垦绿色植物及景观修复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特别是在山地、矿山,采用生态修复型绿化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就能更好地对丘陵岗地边坡进行生态绿化修复。因此解决丘陵岗地边坡生态修复型绿化模式问题对边坡水土保持、绿化和美化丘陵岗地边坡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边坡的生态恢复以往采用多草种混播,由于草种属浅根性植物,其根系一般只能分布于喷混建植层的表层,对边坡恶劣环境的抗逆性弱,生物群落稳定性差,往往在3-5年植被就出现退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草本群落中加入特定的灌木,形成灌草结合的稳定立体复合生态体系,以解决单一草本植物群落易退化的问题。灌木根系发达,灌草生态建植层的根系交织成稳定结构,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坡面跨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灌草混播式边坡生态修复型绿化模式,使灌木植物与草本植物相结合,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得到优化。它不但能够对边坡做到水土保持的目的,还能美化边坡环境,创造优美的田园风光。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灌草混播式边坡生态修复方法,将坡面清理后采用挂网客土喷播或普通喷播的方法,将含有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种子的喷播层材料和覆盖材料混合后,然后喷播在坡面上,最后进行养护管理;其中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种子的质量比为1~10∶1,种子的播种量为15~35g/m2,所述的灌木植物选自夹竹桃(Nerium indicum)、黄栌(Cotinus coggygria)、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ioribunda)、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海桐(Pittosporumtobira)或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中的一种或几种,草本植物选自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紫羊茅(Festucarubra)或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目体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达到:
(1)区域选择:选择原始形成或经过边坡治理的稳定边坡,岩质边坡坡角小于60°,坡高低于15m;土质边坡坡角小于45°,坡高低于8m的区域,作为修复区域;
(2)设置安全防护区:做好施工准备,安排好施工机械与材料并设安全防护区;
(3)坡面清理:清除坡面杂物、杂草及松动岩块,对坡面转角处及坡顶部的棱角进行修整,使之呈弧状,使坡面基本平整。对低洼处适当覆土夯实或以植生袋土回填。
(4)边坡预处理:对岩石边坡、土质边坡、土石混合边坡可根据边坡条件采用挂网客土喷播、普通喷播等技术。优选采用挂网客土喷播的方法,挂网客土喷播采用12号或14号镀锌棱形铁丝网(直径2mm),网孔40mm×40mm,紧固件采用φ6mm的钢锚钉,锚钉长度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150mm、200mm、400mm等几种不同长度。岩石处用电钻钻孔后用锚钉紧固,局部采用锚杆注浆。紧固件每平方米不少于5只,使铁丝网与坡面固定,铁丝网与坡面保持一定间隙,并均匀一致。较陡岩面处,可用草绳按一定间隔缠绕在铁网上,以增加附着力,使客土厚度得到保证。
(5)植物选择:
灌木植物可以选择:夹竹桃(Nerium indicum)、黄栌(Cotinuscoggygria)、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ioribunda)、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或马棘(Indigoferapseudotinctori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23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噪声高效率电机
- 下一篇:一种汽车前轴拳部弧面铣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