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的气缸套内孔平台珩磨网纹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1751.6 | 申请日: | 2008-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0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韦星野 | 申请(专利权)人: | 韦星野 |
主分类号: | G01B11/24 | 分类号: | G01B11/24;G01B1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100江苏省洪***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气缸套 平台 珩磨网纹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的气缸套内孔平台珩磨网纹检测方法,随着图像分析、特征识别及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为表面粗糙度测量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对表面进行三维分析的能力。三维参数是从区域表面而非轮廓轨迹获得,3D分析提取的统计信息更具鲁棒性和可靠性,具有统计特性好、误差小等优点,使参数值能够反映表面真实的状态。
背景技术
现行内燃机气缸套内孔平台珩磨网纹技术规范及检测方法还是1999年发布的行业标准,十年之后,其内容和要求已不能适应当前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的需要,其效率低下、精度受限、缺乏严密的理论基础等缺点日益显著。同时,随着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以及油耗等要求的不断加强,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制造的全球化,对气缸套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主机厂和生产企业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评定要求,导致现在平台珩磨网纹技术要求很多、很杂,形成相互封闭的局面,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交流和发展。
当前的技术规范和检测方法主要基于传统的二维轮廓,主要测量指标为现行标准参数,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性要求,同时也无法细致描述表面的几何结构特征,更不能通过表面型貌特征反映其工艺过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应用三维的气缸套内孔平台珩磨网纹检测方法,随着图像分析、特征识别及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为表面粗糙度测量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现在已具备对表面进行三维分析的能力。三维参数是从区域表面而非轮廓轨迹获得,3D分析提取的统计信息更具鲁棒性和可靠性,具有统计特性好、误差小等优点,使参数值能够反映表面真实的状态。对于大多数工程表面而言,要想准确、合理地反映表面形貌,应在三维范围内评定。三维参数虽然还为形成正式的标准,但是已有较成熟的参数体系和测量方法,并且已在某些领域得到应用。
平台网纹技术规范在给实际表面做出完整、准确评价之后,还要能够反馈到加工工艺过程和工艺参数,具有较对应的可操作性,一个完善的技术规范实质上是行业和企业的综合制造水平和检测水平的体现。
本发明将针对现行的平台网纹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的不足,考虑和原有技术要求的延续性,提出了基于三维的内燃机气缸套内孔平台珩磨网纹的技术规范和检测方法。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对三维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应用规律研究。通过大量的对比试验和典型零件、典型表面结构的研究,对特殊行业或特殊结构的表面根据其使用要求以及几何结构特征,拟定功能参数集,对面向产品的粗糙度标准的推进作前期理论工作。
2.对平台珩磨网纹工艺进行研究。
3.对当前的平台珩磨网纹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找出其不足。
4.提出基于三维的内燃机气缸套内孔平台珩磨网纹技术规范及检测方法。
5.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及行业技术规范,丰富和完善传统粗糙度理论。
6.淘汰传统的复膜检验,使用三维测量粗糙度测量仪,改变网纹形状检测方法效率低下、精度受限的状况。通过对细微结构特征,如片盖、粗大峰谷等的量化要求,实现气缸套质量的严格控制。
7.使用三维功能参数,在保证和原使用网纹参数延续性的同时,杜绝了原二维网纹参数的理论缺陷,在满足缸套网纹要求的同时更具普遍性。
8.使用三维参数,对应平台网纹结构优良性能建立在一定面积的区域上的特征。同时改变原二维参数统计性差、测量值存在较大偏差的不足。
9.对三维粗糙度理论和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其定义、算法、应用、测量、数值规律等进行深入探讨;
10.对平台珩磨网纹工艺加工中的设备、工装、刀具的研究;
11.对平台珩磨网纹工艺加工中的机床主轴转速速度、往复速度、压力、切削量的研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韦星野,未经韦星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17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