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场诱导电极中排列纳米颗粒制备生物传感器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20731.7 | 申请日: | 2008-0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1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 发明(设计)人: | 顾宁;黄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3/53 | 分类号: | G01N33/53;G01N27/327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连生 |
| 地址: | 21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外场 诱导 电极 排列 纳米 颗粒 制备 生物 传感器 方法 | ||
1.一种外场诱导电极中排列纳米颗粒制备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外场诱导引入到以纳米颗粒(b)为基本元件的生物传感器中,沿着电极对(a)的方向上施加一个外置分离的交变电场()、或静磁场(B)、或交变磁场(),诱导纳米颗粒(b)在电极对(a)中电场或磁场梯度最大的方向上有序排列,连接对应电极对(a),形成该方向上的电路导通,纳米颗粒(b)上修饰的敏感分子(c)与被测目标发生生物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将生化反应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进行放大和模数转换,检测出待测分析物及其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场诱导电极中排列纳米颗粒制备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对(a)以硅基材料为基材(d),用电子束光刻工艺加工出具有纳米级间隙的双电极结构,电极对(a)材料为金属材料或磁性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场诱导电极中排列纳米颗粒制备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颗粒(b)表面的敏感分子(c)为可与待测分析物通过共价键、络合物形成、疏水作用、离子相互作用或偶极相互作用结合的化学或生物分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场诱导电极中排列纳米颗粒制备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敏感分子(c)包括蛋白、抗原、抗体、酶、核酸、小分子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场诱导电极中排列纳米颗粒制备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结合包括特异性结合、或半特异性结合或非特异性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场诱导电极中排列纳米颗粒制备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加的外场为外置分立的交变电场或静磁场或交变磁场,无需用过引线与电极表面有良好接触;外场方向与电极对方向平行;电压峰值范围10~2000V/cm,频率范围10~106Hz;静磁场的磁场强度范围为1×10-3~3T;交变磁场的磁场强度范围为1×10-3~3T,频率范围10~108Hz。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场诱导电极中排列纳米颗粒制备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分析物指源于生物体的细胞、组织、或源于生物样品的液体、以及水、环境物质、或其它类似的生物或非生物介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073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