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酸高温淀粉酶菌株及其生产耐酸高温淀粉酶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20635.2 | 申请日: | 2008-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4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陶丁伟;魏晨飞;周伟峰;王清声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德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9/28;C12R1/1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时旭丹;刘品超 |
地址: | 214192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酸 高温 淀粉酶 菌株 及其 生产 方法 | ||
发明领域
一种耐酸高温淀粉酶菌株及其生产耐酸高温淀粉酶的方法,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温淀粉酶是最成功工业化应用的酶制剂品种之一,这是由于酶促水解可在更大程度上控制淀粉水解、反应特异性和产物的稳定性。温和的反应条件包括较低的反应温度、接近中性的pH等,由此减少生产中能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可提高产量并带来有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种优势。
淀粉酶已被广泛应用于纺织行业的退浆、造纸行业淀粉浆的处理、食品行业如饴糖、啤酒、黄酒、葡萄糖、味精、抗生素等行业;在洗涤剂工业中,与蛋白酶、脂肪酶一起添加于洗衣粉中制成多酶洗衣粉等,具有极广泛的用途。
目前商品生产的中温和高温淀粉酶中,一般都在pH 4.9-7.5左右有效,在超出该范围后,活力下降很快。在食品行业,纺织行业以及造纸等行业由于不同发酵阶段的pH变化,使得淀粉酶的效率降低。目前根据已报道的文献和专利总结如下:
细菌菌株B-9545,最适酶解条件为:50℃,pH 9.0(闫浩林、张惠丽等<碱性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和产酶条件研究>,微生物学杂志,1996,1:26~30);
Bacillus subtilis 14140&14141,最适酶解条件为:60~70℃、pH 6.0(管斌、谢来苏、丁友芳、隆言泉,<枯草芽胞杆菌A-淀粉酶高产菌株的选育>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3(5):88~92);
耐碱芽袍杆菌9-A2,最适酶解条件为:50℃,pH 8.0(贾士儒、赵树欣、Frznco G·Tevec,<耐碱芽袍杆菌碱性淀粉酶研究I-菌种的分离与筛选>天津轻纺工业学院学报1994,2:1~6);
芽袍杆菌(Bacillus)ZX99,最适酶解条件为:60℃、pH 6.0(张应玖、朱学军、关键、李吉平、薛雁,<一种新型淀粉酶的鉴定及其产酶菌株的筛选>微生物学通报2002,29(5):38~41);
嗜碱芽袍杆菌SX212,最适酶解条件为:55℃,pH 9.0(马晓军、张晓君、杨玲、冯清平,<支链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6):80~85);
诺卡氏菌株Nocarlda sp 82,最适酶解条件为:60℃,pH 7.0(王银定、杨秀琴、王建平,<诺卡氏菌胞外β-淀粉酶的分离和鉴定>河北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1997,17(2):41~45);
Asp.oryzaevar.30103,最适酶解条件为:60℃,pH 5.0;Rhi.niveus 4810,最适酶解条件为:60℃,pH 5.0(管斌、谢来苏、丁友芳、隆言泉,<枯草芽胞杆菌A-淀粉酶高产菌株的选育>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3(5):88~92);
地衣芽袍杆菌A.404,最适酶解温度高于90℃;(杨傻豪、胡学智,<地农芽袍杆菌A.4041耐高温淀粉酶的研究>维普资讯1997:286~289);
地衣芽袍杆菌(Bacillus licheni/ormis)Js-S,最适酶解条件为:90℃;(李佑红、吴衍庸,<地衣芽袍杆菌JS-5一淀粉酶的研究>微生物学报1998,29(4):314~316);
枯草芽袍杆菌Bacillus subtilise 8631,其最适酶解条件为:65C,pH5.6(姜涌明、史永、隋德新,<枯草芽袍杆菌86315α-淀粉酶的研究II.分离提纯、性质及动力学>江苏农学院学报1992,13(2):47~5);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突变株6-193,其最适酶解条件为:60℃,pH 5.0~6.0(孔显良、王傻英、崔雅洁、姜面萍,<米曲霉6-193α-淀粉酶的纯化和性质的研究>微生物学报1991,31(4):274~280);
嗜碱芽袍杆菌NT-3,其最适酶解条件为:50℃,pH 9.0(田小群,<嗜碱性芽袍杆菌(Bacillus sp)NT-39及其所产碱性淀粉酶的初步研究>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105~1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德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德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206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用于高尔夫球杆头的钛铝合金
- 下一篇:收集微藻的方法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