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河码头的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8525.2 | 申请日: | 2008-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05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王隽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隽 |
主分类号: | E02D27/10 | 分类号: | E02D27/10;E02D27/52;E02B17/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200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河 码头 基础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河码头的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码头软土地基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大部分内河码头均属于软弱土质,这种软弱土质给航道码头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以江南地区为例,这里的地层土多为杂填土、粘性土和淤泥质土,深度不一,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在这样的土质情况下,建造500吨级以上的内河码头时遇到最麻烦的问题是软弱地基的处理,尤其是对流塑状的淤泥质土层的处理。
在吴江大运河及长湖申线等航道上建造码头,时常会遇到层厚超过10米的流塑状的淤泥质土层,为了保证码头的墙前水深达到500吨级船舶的通航要求,码头基础必须要设置在水下3米多,基坑的开挖深度在4.5---5.0米。施工主要问题是:一、在流塑状的淤泥质土层中挖深坑很困难;二、在处于具有流变地层的深基坑中,土的流变特性还会导致基坑的变形,基坑形成后的施工期维护成本十分昂贵。因此深基坑的开挖和维护是相当困难的,必须投入较大的资金和精力才可以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的码头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可降低基坑开挖的难度,同时有效加固软弱地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河码头的基础结构,它包括基坑、分部在所述的基坑下方的多根深层搅拌桩,所述的深层搅拌桩的上部插入有钢筋,并且所述的钢筋有部分露出所述的深层搅拌桩的桩头并与基础底部的钢筋焊接在一起,其中部分深层搅拌桩设置在码头的迎水面,所述的码头迎水面的多根深层搅拌桩相互搭接形成地下连续墙。
所述的码头迎水面的地下连续墙为双排连续墙。
所述的码头迎水面的地下连续墙的厚度为100~120cm。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内河码头的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a、深层搅拌桩的定位:在基坑的下方和码头的迎水面确定深层搅拌桩的位置;
b、深层搅拌桩的施工:机器就位,搅拌头下沉至设定深度,喷出固化剂同时提升搅拌头,重复搅拌下沉、提升、喷出固化剂,直至搅拌头提升到孔口;
c、搅拌头移位,使上述位于码头迎水面的深层搅拌桩形成地下连续墙;
d、在所述的深层搅拌桩的上部跟插钢筋;
e、基础施工;
f、将所述的深层搅拌桩的桩头部分凿除,并将所述的深层搅拌桩内裸露出的部分钢筋与基础底部的钢筋焊接在一起。
所述的码头迎水面的地下连续墙为双排连续墙,所述的码头迎水面的地下连续墙的厚度为100~120cm。
所述的地下连续墙在施工时相邻桩的搭接宽度为10厘米以上。
在步骤f中,所述的凿除高度为40至75厘米。
所述的深层搅拌桩中插入有多根钢筋,并且所述的钢筋在所述的深层搅拌桩中呈根状布置。
所述的固化剂为硅酸盐水泥,并且所述的固化剂的水灰比为1∶1~1.5∶1。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是:本发明在基坑的下方利用深层搅拌桩设置双层防护墙,其中码头迎水面的地下连续墙是起到挡水和承重的双重作用,后面的深层搅拌桩则是主要起到承重的作用,同时起到一定的抗滑动、挡水等作用。本发明把原来做为基坑维护的深层搅拌桩作为永久性墙体的一部分,抬高钢筋混凝土墙体的基础高度,因此大大减少了土方开挖(仅为常规设计的20%左右),彻底避免了深基坑开挖带来的麻烦,极大的方便了施工;大大减少了钢筋混凝土的用量(约为常规设计的1/3),不但降低了一半左右的码头造价,还缩短了建设周期,使其从常规的3个月缩短到1.5个月。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内河码头的示意图;
附图2为深层搅拌桩排布示意图;
附图3为深层搅拌桩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中的内河码头的示意图;
其中:1、夹石钢筋砼;2、基础;3、基坑;4、路基;5、路面;6、排水管;7、深层搅拌桩;8、钢筋;9、老驳岸;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隽,未经王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85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用监控系统的后端机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镁粒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