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炉管用高铝耐热钢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8320.4 | 申请日: | 2008-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8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喇培清;刘致远;曾丽;王维国;郝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40 | 分类号: | C22C38/40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董斌 |
地址: | 730050***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炉管 用高铝 耐热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乙烯裂解炉管以及制氢转化炉管耐热钢,主要工作在高温碳氢气和水蒸气或氢气的混合高压气氛中。
背景技术
目前乙烯裂解炉管以及制氢转化炉管所选用的材料都是以HP系列为主,成分为Ni:33~37%,Cr:24~27%,Si:1.0~2.0%,C:0.4%,余量为Fe。随着技术的发展,使得其操作温度逐渐提高,被加热介质的出口温度在840~885℃之间,炉管表面温度已达到1100℃。这将对管材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抗高温氧化能力、抗渗碳能力、抗蠕变强度、高温延展性以及制造成本等。
现在使用的HP40炉管材料不足之处主要有:抗高温氧化性能一般、炉管易发生结焦渗碳以及制造成本高等。以上这些不足使得合金钢的使用寿命下降,而且增加了备件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种炉管用高铝耐热钢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炉管用高铝耐热钢制备方法,按质量百分数计,其成分为:Ni:20~35%,Cr:25%,Al:3~15%,Si:1.5%,C:0.4%,余量为Fe,其制备步骤为:
(1)按以上所述成分准备炉料,炉料为低碳Fe-Cr合金、工业镍板、25#钢、电极碳棒、工业铝锭;
(2)将炉料在中频无芯感应炉中在大气中环境下加热到700℃时,保温半小时,熔炼温度控制在1530℃、保温20分钟;
(3)将熔融态钢水浇注到铸型中。
为使本发明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采用了沉淀强化理论:即以HP40合金为基础,在合金中加铝代替部分的镍。由于铝的加入,在熔炼过程中,它与铁和镍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在合金中生成了(Fe,Ni)Al金属间化合物强化相,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合金的室温、高温力学性能。
目前使用的HP40Nb-M钢,其抗氧化能力主要依赖于Cr2O3氧化膜的形成。但合金表面的a-Cr2O3膜与基体之间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在热应力作用时容易剥落,塑性也差,在炉管表面变形时容易造成裂纹,同时在温度高于900℃的条件下,易氧化成挥发性的CrO3,挥发引起氧化膜的变薄(这是形成Cr2O3膜的合金和涂层只能在1000℃以下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在合金中加入铝时,由于生成了Al2O3氧化膜是不挥发的,比Cr2O3具有更好的抗氧化能力和较低的氧化速率,可以用于更高的温度。新合金钢中同时含有铬和铝,由于两者的协同作用,抗氧化的性能将非常明显。在提高材料综合性能的同时,降低了合金的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炉管用高铝耐热钢制备方法,按质量百分数计,其成分为:Ni:20~35%,Cr:25%,Al:3~15%,Si:1.5%,C:0.4%,余量为Fe。
按以上所述成分准备炉料,炉料为低碳Fe-Cr合金、工业镍板、25#钢、电极碳棒、工业铝锭;然后将炉料在中频无芯感应炉中在大气中环境下加热到700℃时,保温半小时,熔炼温度控制在1530℃、保温20分钟;最后将熔融态钢水浇注到铸型中。采用铸型为呋喃树脂石英砂型,试块为标准契形状。为增强合金组织的致密性,在试块砂型底部预埋20mm厚的冷铁。
本发明的铸态组织基体为Y相加上强度和硬度都很高的(Fe,Ni)Al金属间化合物相,含有少量的碳化铬,形成了良好的铸态组织,具有很好的铸态性能。
本发明的铸态性能与HP40性能对比如下表:
拉伸实验在岛津AT10t万能材料实验机上进行,最大载荷为10吨,拉伸速度2ktf/mm2·s;硬度在HBRVU-187.5型布洛维氏光学硬度计上测定,其测试条件为,载荷298N,加载持续时间30s;高温氧化实验是在AZ2000快速升温箱式电炉中进行,温度为1200℃,氧化时间为30小时。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室温和高温屈服强度、硬度都比HP40合金高,同时高温抗氧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其高温氧化增重比原来的合金降低了3倍左右;而合金中由于强化相的生成,使得合金的延伸率有所下降。上述的这些性能指数都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执行的。同时、本发明的新型耐热钢也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83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光敏晶闸管输出型耦合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架式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