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止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中颗粒结块的方法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17996.1 | 申请日: | 200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4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昌;李志华;陈荣;袁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3/12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崇义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止 流化床 污水处理 装置 颗粒 结块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中颗粒结块的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造粒流化床固液分离技术是专门针对固液分离的一项高效技术,主要用于高浊度水的固液分离、也可以用于污废水中SS高效分离,包括生物污泥固液分离。通过投加无机混凝剂和高分子絮凝剂并且搅拌来实现SS颗粒化,造粒颗粒粒径大、密度高,从液体中沉降的速度快、分离彻底。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申请的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0510041717.1,发明名称为“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实现了有机物降解和SS及生物污泥的分离。但是,该生物造粒流化床固液分离装置由于采用稳定的进水和搅拌条件,容易在造粒流化床内形成大的絮体结块,并且吸附在流化床内壁和搅拌浆上,从而导致运行不稳定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止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中颗粒结块的方法及装置,本发明改变原有恒定进水方式,实现造粒流化床内的上升流速在瞬间加大,改变造粒流化床内颗粒形成的平衡条件,从而实现流化床内颗粒的松动,实现更好的水力条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将所述污水加压与投药装置的进水管(6)内的进水流量增大为原进水量的1.5-2倍,流量增大的时间为15-90秒。由于进水管(6)内的进水流量增大,改变所述生物造粒流化床装置主体中的反应器(10)内原有的水力平衡,使得反应器(10)内大的结块颗粒被打碎。
为实现防止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中颗粒结块的方法,本发明在原有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做了以下三种改进方式,将进水管(6)内的进水流量增大,从而打破反应器(10)内的原有水力平衡,从而实现结块颗粒的破碎而避免颗粒结块。进而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可靠性。
方式1:采用水泵实现脉冲进水方式
在所述污水加压与投药装置中设置水泵(21),所述水泵(21)与加压泵(3)交替运行。
所述水泵(3)停止与水泵(21)开启时间上重叠15~90秒。
方式2:采用液位实现脉冲进水方式
将所述回流装置设成三种液位(24、25、28),该三种液位分别与控制器(22)相连,所述控制器(22)与设置在所述进水管(6)上的电磁阀(19)相连。
方式3:采用时间控制器实现脉冲进水方式
在所述污水加压与投药装置的进水管(6)上设置电磁阀(19),在所述电磁阀(19)上连接有控制器(23)。
所述电磁阀(19)开启时间为120-180秒。
所述电磁阀(19)关闭时间为15-30秒。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造粒流化床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采用水泵实现脉冲进水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为采用液位实现脉冲进水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4为采用时间控制器实现脉冲进水方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主要由生物造粒流化床装置主体、污水加压与投药装置、回流装置三部分组成。
所述生物造粒流化床装置的调速电机9、生物造粒流化床主体10之间设置搅拌轴11、排泥管12、放空排泥阀13与外筒排泥阀14组成。外筒底部的进水区15设为倒圆锥体。生物造粒流化床主体10是同心圆筒体。
污水加压与投药装置由原水箱1、吸水管2、加压泵3、PACL投入泵4、静态混合器5、进水管6、PAM投入泵7组成,;所述原水箱1通过吸水管2与加压泵3相连,加压泵3、PACL投入泵4分别与静态混合器5相连,加药管8与PAM投入泵7相连。
该回流装置由高位水箱16、回流管17、回流泵18、控制阀19组成,高位水箱16与回流泵18相连,高位水箱16与控制阀19相连;该回流装置通过高位水箱16与生物造粒流化床装置的物造粒流化床主体10相连,形成回流通路。
本发明是这样实施的:
原水箱1中的污水通过吸水管2和加压泵3加压,,从PACl投入泵4注入PACl混凝剂,在高位水箱16与来自回流装置的回流水合流并经过充分混合后,流经进水管6,在PAM投入泵7处注入PAM絮凝剂后,进入生物造粒流化床主体底部的圆锥形进水区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79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集成电路
- 下一篇:提高植物育种的方法和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