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粉煤灰和煤矸石中提取镓的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17872.3 | 申请日: | 200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5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潘爱芳;杨胜科;马润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爱芳 |
主分类号: | C22B58/00 | 分类号: | C22B58/00;C22B3/1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子安 |
地址: | 71005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粉煤 煤矸石 提取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粉煤灰和煤矸石中提取镓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煤系固体废物包括粉煤灰和煤矸石,来自煤的开采、加工和利用过程。煤矸石是与煤伴生的岩石,在采煤和煤的洗选过程中,都有煤矸石排除。粉煤灰则是燃煤废杂,是燃煤电厂排出的固体废弃残渣。目前,我国煤系固体废物总堆存量已超过20亿吨,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还严重污染着环境。
不久的将来必须实施粉煤灰和煤矸石综合利用,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这一目标。国内外目前对粉煤灰和煤矸石大多采用烧制水泥、空心砖等途径,这些利用方式仅仅为一种低水平的利用,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提高粉煤灰和煤矸石的利用价值,成为矿山、电力及相关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化学分析表明,煤中含有80多种元素,燃烧时其中少部分随烟排掉,大部分仍保留在粉煤灰中,其主要组成元素为硅、铝、氧、铁,其次还有钙、镁、钾、钠、硫、钒、钛等,同时还赋存一些珍贵的稀有金属锗、镓、铀、钍等元素。因此,如能将其中的高附加值成分提取出来得到有效利用,可成为一种来源广泛的、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再生资源。
粉煤灰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研究,特别是从中提取氧化铝的研究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多种提取方法。其中,代表性的主要有:石灰石烧结法、碱石灰烧结法、碱烧法、氟氨助溶法等等。在这些方法中,石灰石烧结法是目前唯一付诸于工业实践的一种方法,其它方法由于工艺条件的限制、氧化铝提取率低、能耗高、生产成本高、排渣量大等各种原因,目前仍然停留在实验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方法主要考虑粉煤灰和煤矸石中主量成分氧化铝的经济价值,而其他成分往往作为杂质处理掉。特别是对赋存珍贵的稀有金属镓、锗、铀、钍等元素未能综合利用,针对粉煤灰中稀有金属镓、锗的回收,现有成果多是采用对粉煤灰高温焙烧,使镓、锗升华并通过冷凝富集方式回收。从煤矸石中回收镓、锗的技术研究则报道更少。从煤系固体废物中有效回收利用稀有金属是实现综合利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镓提取率低、能耗高、工艺复杂、残渣量大以及残渣利用附加值低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工艺简单,能耗低,镓提取率高的从粉煤灰和煤矸石中提取镓的生产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从粉煤灰和煤矸石中提取镓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对粉煤灰或煤矸石进行研磨,并使其颗粒直径为200-240目,将研磨后的粉煤灰或煤矸石与Na2CO3按粉煤灰或煤矸石∶碳酸钠=1∶0.5-5的比例混合、搅拌,该比例为重量百分比;
(2)将步骤(1)形成的混合物在温度600-1000℃条件下煅烧0.5-2小时;
(3)向烧结产物中加入适量的水,其中的Na2SiO3和NaAlO2被溶于水中,按重量百分比烧结物∶水=1∶50-200,在温度60-95℃条件下浸取0.5-2小时后过滤;
(4)向步骤(3)所得滤液中通入CO2,碳分3小时后过滤,得到H2SiO3和Al(OH)3混合物,过滤得硅铝混和物;
(5)在步骤(4)所得的滤液中加入工业盐酸,使其溶液的pH为1.0-5.5,倒入装有经活化的吸附材料的吸附柱内,镓被吸附在柱子上;
(6)将步骤(5)得到的吸附镓的柱子用洗脱液0.5-3.5mol/L HCl洗脱,洗脱后的溶液为GaCl3溶液,再经浓缩、结晶,即制得氯化镓。
步骤(2)中所述煅烧的时间为0.5~1小时。
步骤(3)中所述烧结物与水的重量百分比为1∶70~150;浸提温度为70℃~85℃;浸提时间在1~1.5小时。
步骤(5)中所述溶液的pH为2.0-3.5。
步骤(5)中所述吸附材料为海泡石、蒙脱石或阳离子树脂。
步骤(6)中所述洗脱液的酸度为1.0-2.5mol/LHC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爱芳,未经潘爱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78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