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光催化空气清洗净化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7711.4 | 申请日: | 2008-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42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宗权;杨宗立;鲁百佐;刘志存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9/22 | 分类号: | A61L9/22;A61L9/20 |
代理公司: |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申忠才 |
地址: | 710062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光催化 空气 清洗 净化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纳米光催化技术与水体雾化吸尘技术相结合的纳米光催化空气清洗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大气污染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已人所共知,室内空气污染与人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因此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研究近年来一直是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对于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的空气净化方法与装置的研究,更是引起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极大兴趣。空气净化方法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两类,即干法净化和湿法净化。干法净化包括传统的机械过滤净化、静电过滤净化以及新兴的纳米光催化净化等。湿法净化一般指空气水雾清洗。但研究表明,由于生活空间空气具有污染物浓度低、成分复杂、需处理空气流量大、流速快等特点,单一方法远不能达到净化目的与要求,因此将多种方法协同用于空气净化,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途径。专利号为ZL200410025208.5、发明名称为《组合式空气净化杀菌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组合式空气杀菌净化装置,其主要结构是将微粒捕集组件、臭氧—光催化组件、水雾喷淋—气水分离组件按气流方向相结合,用于空气除尘、净化清洗。该装置的主要缺点是结构复杂,特别是微粒捕集组件对空气的过滤除尘,从本质上还是一种污染物收集搬家,无法在线杀除净化。而且水雾喷淋—气水分离组件中,对水雾的拦截方式采用了传统的水雾拦截网和拐形气水分离器。问题在于水雾拦截网和拐形气水分离器的气水分离效率低,且拐形气水分离器易于藏污纳垢,易形成新的污染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组合式空气净化杀菌装置的缺点,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捕集污染物能力强、净化速度快、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的纳米光催化空气清洗净化系统。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两端开口的壳体外表面下方设置回水储存净化槽,回水储存净化槽内设置有水雾化器,壳体内气流方向的上游设置穿出壳体下侧壁位于回水储存净化槽内水雾化器上方的导雾管,导雾管的上端设置有水雾喷管,壳体内气流方向的下游设置有除雾光催化三维网和紫外灯,在壳体上设置与壳体内相联通的集流槽,集流槽的底部设置有与回水储存净化槽内相联通的出水管,集流槽内设置有吸水带,在壳体内设置安装有电动机的电动机支架,除雾光催化三维网设置在与电动机的输出轴联接的转盘骨架上,在回水储存净化槽内设置光催化插板和紫外灯。
本发明的光催化插板为负载有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泡沫金属或负载有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平板状泡沫陶瓷。
本发明的除雾光催化三维网是厚度为8~20mm负载有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泡沫金属。
本发明的设置在回水储存净化槽内的光催化插板至少有1个。
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
1、本发明采用旋转的除雾光催化三维网作为气水分离部件,由于除雾光催化三维网在气流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厚度,除雾光催化三维网在高速旋转过程中碰撞水雾粒子的几率大增,气水分离效率很高。同时除雾光催化三维网以其巨大的表面积,其表面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在紫外光激发下,能快速杀除净化粘附其上的污染物。
2、由于除雾光催化三维网高速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固体污染物不会积存在除雾光催化三维网上,保证了除雾光催化三维网表面处于相对清洁的状态,使吸附污染物与除雾光催化三维网上的光催化剂密切接触。
3、本发明在回水贮存净化槽中设置的光催化插板和紫外灯能充分地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杀除和净化。保证了水体的循环使用,避免了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纳米光催化空气清洗净化系统由壳体1、水雾喷管2、导雾管3、集流槽4、吸水带5、转盘骨架6、除雾光催化三维网7、电动机支架8、电动机9、出水管10、回水储存净化槽11、光催化插板12、紫外灯13、自浮式超声雾化器14联接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师范大学,未经陕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77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