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引线框架用铜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17295.8 | 申请日: | 2008-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5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 发明(设计)人: | 刘平;贾淑果;张毅;赵冬梅;田保红;李宏磊;陈少华;宋克兴;任凤章;娄华芬;苏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2C9/06 | 分类号: | C22C9/06;C22C1/02;B21J5/00;C22F1/08;B21B1/46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陆万寿 |
| 地址: | 20009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线 框架 铜合金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合金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引线框架用铜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引线框架材料是集成电路封装的主要材料之一。随着集成电路向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迅速发展,对引线框架材料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国家对其研发也日益重视。
目前已有的铜基引线框架材料主要有CuNiSi系、CuFe系、CuFeP系、CuCrZr系、CuAg系等,使用较多的主要有CuFeP、CuNiSi及CuCrZr系列等。国内生产引线框架用铜合金带材的企业规模小、品种规格少,仅限于Cu-Fe-P合金的3个牌号:KFC(日本牌号,即C19210)、C194和C1220(美国牌号),而且质量和精度不高。
国内外就引线框架材料申请了许多专利,如中国专利或专利申请03149849.3、03149851.5、200310119001.X、200410016268.0、02148648.4等都涉及到引线框架铜合金,但大都是有关CuCrZr系和CuFeP系合金。而涉及CuNiSi系铜合金材料的文献较少,美国专利US5846346是在CuNiSi的基础上加入Sn以提高其强度;日本在中国的专利申请200510065789.X涉及CuNiSi系铜合金,其特点在于加入Zn、Mg、Sn及In中的一种以上,以提高其综合性能;中国专利文献CN1477220A(专利申请号为03149851.5)也涉及CuNiSi系铜合金,其特点在于加入混合稀土,但是其综合性能相对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另外提供一种强度和导电性能兼顾的CuNiSi系引线框架用铜合金材料。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该引线框架用铜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一个技术目的,其技术方案为:一种引线框架用铜合金材料,其特征在于,含有重量百分比为0.9~3.5%镍、0.18~0.8%硅、0.02~0.1%磷,其余为铜。
该技术方案的一种优化组分为,含有重量百分比为1.0~1.3%镍、0.18~0.23%硅、0.03~0.05%磷,其余为铜。
该技术方案的另一种优化组分为,含有重量百分比为1.8~2.3%镍、0.35~0.4%硅、0.04~0.06%磷,其余为铜。
该技术方案的再一种优化组分为,含有重量百分比为3.0~3.2%镍、0.55~0.60%硅、0.04~0.06%磷,其余为铜。
为实现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目的,其技术方案为:引线框架用铜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上述重量比称取各组分,混合后在1200~1350℃下熔炼,熔融后注入铸模,形成铸锭;
(2)对铸锭热锻,其温度为850~900℃,锻造变形量为65~80%,得到热锻物料;
(3)对热锻物料进行固溶处理,其温度为850~940℃,保温时间为1~2h,然后水淬,得到冷物料;
(4)对该冷物料预冷轧处理,变形量为30~70%,得到预冷轧物料;
(5)对预冷轧物料进行第一次分级时效处理,时效温度为450~500℃,保温时间为1~4h,再进行变形量为30~50%的冷轧处理,然后进行第二次分级时效处理,时效温度为400~450℃,保温时间为1~4h,得到分级时效物料;
(6)对分级时效物料最终冷轧处理,变形量为60~80%。
由于在CuNiSi系引线框架用铜合金材料制备方法中引入微量合金元素P,在室温时,P在铜中的溶解度几乎为零,会降低铜的电导率及导热率,但其对铜的力学性能及焊接性能有较好的影响,同时还能提高铜合金熔体的流动性,防止氢脆,且在随后的时效过程中,P以Ni3P的形式析出,并以第二相存在于铜合金材料中,对铜合金材料的电导率影响相对减小。又由于在本发明的组分中充分考虑了Ni与Si的重量比例,最好控制在4.0~4.5之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析出化合物Ni3P,减小Si、P对铜基体导电性的影响。
因此,利用本发明制备方法所得铜合金材料的强度和导电性能兼备、组织均匀、析出相细小弥散、软化温度高,合金价格相对较低,其抗拉强度达到600~850MPa、电导率达到45~65%IACS、延伸率达到5~8%,软化温度450~500℃,能够较好地满足电子工业领域中引线框架对铜合金材料的性能要求。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72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