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化生物再生能源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15783.5 | 申请日: | 2008-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0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怡诺;黄雅雯;张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怡诺 |
| 主分类号: | C12M1/36 | 分类号: | C12M1/36;C12M1/38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江 |
| 地址: | 262700山东省寿***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化 生物 再生 能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再生能源系统,具体的说是一种智能化生物再生能源系统。
背景技术
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全市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面积达200多万亩。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64元,列全国百强县域经济实力43位。众所周知,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寿光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寿光农民把种植的蔬菜送到了全国各大城市菜桌上的同时,却把堆积如山的蔬菜生态垃圾(换茬后产生的蔬菜秸杆和病残剩的果实)留给了自己。据统计,在寿光蔬菜产区,每到蔬菜大棚换茬季节,公路两侧到处堆满蔬菜垃圾,有些是鲜绿的,有些已经腐烂。按农民栽培一个800米2的蔬菜大棚,每茬生产3000公斤的西红柿,大约能产生2-3吨的蔬菜生态垃圾,在蔬菜栽培集中的村庄,能将倒茬拔掉的蔬菜生态垃圾与腐烂的瓜果堆成一人多高的垃圾墙,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交通,而且,由于蔬菜生态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真菌、病毒、细菌和根线虫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为蔬菜病虫害流行创造了循环传播的环境,使部分蔬菜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反复侵害而几乎无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化生物再生能源系统,能够利用农业资源的蔬菜生态垃圾等多种废物,在本发明的系统加工中生成再生的生物能源。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智能化生物再生能源系统,包括生物能源发生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生物能源发生系统包括能源发生器,所述生物能源发生器采用复层分室构造,分为能源发酵室和能源储备室两部分,所述生物能源发生器的上部设有投放口和集气管,所述能源发生器的下部设有排料口,所述能源储备室分为低压蓄能室和中压蓄能室,所述集气管与低压蓄能室相连通,所述低压蓄能室与中压蓄能室通过压力传感器连通,所述中压蓄能室设有净化调压泵。
以下为本发明改进的技术方案:
所述智能控制系统采用编程控制生物能源发生系统,所述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控制器、微生物投入控制器、压力控制器、出料控制器、搅拌控制器和能源气体分离控制器。
本发明可以将农业资源的蔬菜生态垃圾等多种废物,按一定含量科学配制生态能源混合料,在分体式生物反应器内,通过智能系统控制微生物群在厌氧状态和一定环境下的快速发酵作用,利用微生物种群的混合发酵技术产生的一种能源气体,具有能源产生速度快、产量高、使用方便、再生环保、变废为宝产生一种再生的生物气体能源。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智能化生物再生能源系统,包括生物能源发生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4,生物能源发生系统包括能源发生器1,生物能源发生器采用复层分室构造,分为能源发酵室和能源储备室两部分,生物能源发生器的上部设有投放口2和集气管,能源发生器的下部设有排料口,能源储备室分为低压蓄能室和中压蓄能室,集气管与低压蓄能室相连通,低压蓄能室与中压蓄能室通过压力传感器连通,中压蓄能室设有净化调压泵。智能控制系统3采用编程控制生物能源发生系统,智能控制系统3包括温度控制器、微生物投入控制器、压力控制器、出料控制器、搅拌控制器和能源气体分离控制器。将生态垃圾通过投放口2投入到能源发生器1,在能源发酵室中,通过智能控制系统3调节温度、压力和发酵剂,搅拌生态垃圾,发酵后生成气体,通过智能系统控制微生物群在厌氧状态和一定环境下的快速发酵作用,利用微生物种群的混合发酵技术产生的一种能源气体,经集气管进入低压蓄能室,压蓄能室和中压蓄能室通过带有温度传感器的调压泵进行控制,当低压能源室内压力达到20Kpa时,通过压力传感器启动压力泵将气体能源储存在40Kpa的中压蓄能室,中压蓄能室可为发电机提供持续的气体能源,为能源利用系统的提供充足的能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怡诺,未经李怡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57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