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牡蛎粉中酶法制取牡蛎肽的工业生产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15397.6 | 申请日: | 2008-05-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3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九勋;李雷;张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天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J3/04 | 分类号: | A23J3/04;A23J3/34;A23L1/304 |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贵宾 |
| 地址: | 274108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牡蛎 粉中酶 法制 工业生产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牡蛎肽的生产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从牡蛎粉中酶法制取牡蛎肽的工业生产方法。
(二)背景技术
牡蛎粉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难于被生物吸收,肽类被生物吸收速度快于等量的游离态氨基酸,更远远快于等量的蛋白质。把牡蛎粉制取牡蛎肽可以更好的消化吸收。目前,从牡蛎壳中制取牡蛎肽的方法主要有酸解法和酶解法,酸解法反应剧烈,反应过程及最终产物难于控制,会造成大量氨基酸的破坏,用牡蛎粉直接酶解,难度大、时间长、不易过滤,获肽率低。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的从牡蛎粉中酶法制取牡蛎肽的工业生产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从牡蛎粉中酶法制取牡蛎肽的工业生产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投入牡蛎粉1kg,加入无离子水15600-15700ml,投料结束后,通过罐底的乳化剪切机进行剪切,并回流入罐;
(2)加30-36ml 30%液碱将料液调PH7.0-7.5,加温48-52℃,加入中性蛋白酶10-20g,开始酶解,酶解时间为6小时;
(3)升温至80℃10min进行灭酶;
(4)用陶瓷膜过滤,真空浓缩浓度为20%,将料液喷雾干燥过60目筛,复合袋包装。
本发明的从牡蛎粉中酶法制取牡蛎肽的工业生产方法,所述牡蛎粉:水份≤7.0%、蛋白≥42%、灰份≤3.30%、脂肪≤5.0%;无离子水:PH7.5-10、电导率≤50us/cm;中性蛋白酶酶活力130000u/g。
本发明为一种独特的,从牡蛎粉中用中性蛋白酶酶解牡蛎蛋白,分离提纯牡蛎肽的生产工艺,主要以牡蛎粉为原料,经酶解、过滤、浓缩、喷雾干燥制成的一种白色粉末状牡蛎肽。本发明是在大胆试验、小心求证的基础上,证实了用高纯度蛋白酶酶解,酶解彻底、时间短、易过滤、获肽率高,取得了比预想更加的效果,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本申请人的创新使企业的产品成为蛋白质工程与生物工程两项科学交集的结晶,成为二度高科技深加工产品,其科技含量更高于一般多肽。
本发明的蛋白质含量在50%以上,90%的牡蛎肽的分子量在1000Dalton以下。本发明的牡蛎粉被有限的酶催化水解,生成牡蛎肽。本发明工艺简单,生成周期短,所生产的牡蛎肽产品白色、无腥味、口感好,所含的混合肽分子量小,可作为蛋白营养补充剂直接食用,也可作为临床营养品、保健食品、运动食品以及其他功能配料,为提高牡蛎壳产品价值,生成高价值的产品找到了一种新的途径。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得产品牡蛎肽的分子量分布图;
图3为本发明所得产品牡蛎肽分子量分布表。
(五)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1)投入牡蛎粉1kg,加入无离子水15600-15700ml投料结束后,通过罐底的乳化剪切机进行剪切,并回流入罐;(2)加30-36ml 30%液碱将料液调PH7.0-7.5,加温48-52℃,加入中性蛋白酶10-20g,开始酶解,酶解时间为6小时;(3)升温至80℃10mi n进行灭酶:(4)经过离心分离,用陶瓷膜过滤,真空浓缩浓度为20%,灭菌后将料液喷雾干燥过60目筛,计量、复合袋包装,检验、合格入库。
该生产方法所需原料要求:牡蛎粉:水份≤7.0%、蛋白≥42%、灰份≤3.30%、脂肪≤5.0%;无离子水:PH7.5-10、电导率≤50us/cm;中性蛋白酶酶活力130000u/g。
根据本发明所得产品牡蛎肽的分子量发布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分子量分布图如图2所示,分子量分布表如图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天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天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53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