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燃料汽车用节能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4837.6 | 申请日: | 200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5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宝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宝山 |
主分类号: | F02D19/06 | 分类号: | F02D19/0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江 |
地址: | 262700山东省寿光市大***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 汽车 节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节能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燃油两用汽车的双燃料汽车用节能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消费的普及,对燃油的需求和依赖日益突出,由于天然气的价格低廉,随之市场上对汽车进行改装,形成以汽油为辅和天然气为主的双燃料汽车,天然气价格低廉,费用较低,因此这种双燃料汽车受到广大车主和司机,特别是出租车车主和司机的青睐,但是由于天然气的燃烧值较低,导致动力下降,且受汽车本身空间的限制,导致天然气装带量少,行程较短,并且燃油时比改装前消耗加大,而且当这种汽车燃油时,为了汽油的充分燃烧,混合器内的空气需求量较大,燃气时,由于天然气的燃烧值较低,所以空气需求量较小,如果混合器内的空气进量不能随之变化,就会降低混合气体的浓度,导致天然气的热功降低,排除的尾气中携带未充分燃烧的天然气,污染空气,而目前的汽车混合器不能完成这两种进气量的变换,导致汽车的能源消耗过大,这是制约双燃料汽车普及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双燃料汽车的燃油和燃气的燃烧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的双燃料汽车用节能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双燃料汽车用节能器,包括混合器,所述混合器内具有进气通道,其特征是:所述混合器上安装有调节阀门,所述调节阀门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设有与进气通道连通的调节阀进气通道,所述调节阀进气通道内设有用来调节进气量的气门片。
以下是本发明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气门片上设有气门片轴,所述气门片轴的两端与阀体转动连接,所述阀体的外部安装有电磁阀,所述气门片轴的一端伸出到阀体外部并与电磁阀连接。
所述气门片包括定气门片和动气门片,所述定气门片与气门片轴固定连接,所述动气门片与气门片轴转动连接。
所述气门片轴上设有用来对动气门片进行回位的复位弹簧。
所述阀体的一侧设有用来对气门片轴进行回位的回位弹簧。
所述混合器上设有天然气进气管,所述混合器内设有环形的进气室,天然气进气管与进气室连通,所述进气室与进气通道之间设有若干个天然气喷孔,所述若干个天然气喷孔与进气室和进气通道连通。
所述若干个天然气喷孔呈环形均匀设置在混合器内。
使天然气进气均匀,进入进气通道内后与空气混合均匀,使其能够燃烧充分,提高了燃烧效率。
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混合器套在汽车节气门上,调气阀门接到空气滤清器上,电磁阀线路接到汽油转换器上,用怠速调节栓调稳燃气怠速,燃油时,电磁阀通电,使气门片轴转动,拉开气门片,调节阀进气通道全部打开,使进气量增大,燃气时关闭电磁阀电源,回位弹簧将气门片拉回,进气通道缩小,减少了进气量,增大了天然气混合浓度,使其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因为燃气时气门片全部回位到怠速位置进气量太少,故将气门片的一半设置为可活动的动气门片,发动机提速时,发动机内压力加大,动气门片吸开,加大了进气量,使车辆达到所需要的氧气,怠速时处于关闭状态,该节能器安装后使绝大部分汽车节省天然气25%-40%,且燃油基本恢复到改装前消耗的数量,该节能器安装后动力得到了大大提高,尾气排放降低15%-30%,该节能器在工作中,无需外加动力及消耗其它能源,在省气节油的同时也是理想的环保产品。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气门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调节阀门、2-电磁阀、3-天然气喷孔、4-混合器、5-天然气进气管、6-气门片轴、7-同位弹簧、8-调节阀进气通道、9-气门片、10-怠速调节栓、11-进气通道、12-阀体、13-定气门片、14-动气门片、15-活页、16-复位弹簧、17-进气室。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宝山,未经王宝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48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压支架用磁流变电液控换向阀
- 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控制实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