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12075.6 | 申请日: | 2008-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1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蔡志伟;高洪光;韩树明;李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4 | 分类号: | H02J7/04;G05B19/04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闪红霞 |
地址: | 116022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充电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蓄电池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采用恒流法或恒压法来对蓄电池充电。而这两种方法与蓄电池的充电特性曲线严重不符,所以经常造成蓄电池的损坏。附图1给出了铅酸蓄电池的充电特性曲线,I线代表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不同时刻受电能力的电流变化曲线,V线代表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各时刻能接受的最高安全电压,也是设计充电器的恒压输出线,C线代表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容量随时间的增加表现的恢复曲线。从I曲线上可清楚看到,充电过程中蓄电池在不同时刻的电流接受能力。显然,在时间轴上,蓄电池电流接受曲线I是一条变化很大的非线性曲线,各个时刻蓄电池的电流接受能力是完全不同的,那么该曲线上哪一时刻的电流用作蓄电池恒流充电,能使蓄电池既安全,又能在人们可接受的有限时间上将蓄电池充满,无论怎么看,包括恒流充电法改进后的有限次数的分段恒流法在内,都是难以实现的。更加困难的是,电池每次使用的放电深度是不一样的,环境温度都不一样,新旧程度也不一样,如果每次充电都用同样的电流和时间去充,造成 的电池损害是不可逆转的。再看恒压充电法,从V线上我们看到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始终是在充电器设计者认为蓄电池安全受电的最高允许电压上,低于这个电压,将无法使蓄电池充满。但是这个电压并不真的安全。因为在充电过程中,单体铅酸蓄电池的输出电压比电池自身实时的电压要高出100mV,通过蓄电池的输出电流比蓄电池的最大安全受电电流要增大10倍以上。而充电前蓄电池一般都是在放完电后,这时的蓄电池肯定是处在最低的电压上。如单体铅酸蓄电池,放电后一般为1.8~2.0V,而此时充电装置的输出电压如果是恒定在2.25~2.4V,那与蓄电池电压的差就已远远大于100mV。这样的恒压充电,通过蓄电池的输出电流将是蓄电池最大安全电流的几十倍,如果充电器的输出功率与容量足够大的话,必定会造成蓄电池的损坏,如果充电器的容量不够,那就必定会造成充电器的过载烧毁。如不及时关断充电电源,极易造成蓄电池的损坏。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造成铅酸蓄电池使用中出现早期性能下降和损失容量的重要原因,大多是传统蓄电池充电技术落后与过程控制不力所致。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试图控制充电装置按照接近充电特性曲线的方式来充电。一种比较好的充电装置方案是采用H桥逆变、高频变压器隔离技术,这种方案效率高、能耗低、功率因数高、输出精度高,有输出电流限制,输出特性曲线如附图2所示。其额定输出电流为55A,当输出电流大于55A时,按特性曲线进行电压限制,当输出电流为60A时,输出电压变为0V。充电装置输出电压控制系统是个双闭环控制系统,如图3所示,外电压控制环起主要作用,内电流 控制环起辅助作用。在特性曲线的恒压阶段,输出电压的反馈值与基准电压比较,经PI调节,生成一个电流参考值,然后与电流反馈值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一个输出波形,送到PWM发生器中,产生IGBT的门极控制信号;在限流阶段,过程同恒压阶段,只是在电压比较器处多比较了一个“输出电压降低值”的参数,这个参数值将根据特性曲线确定,使电压的参考值降低,进而实现了限流控制。
采用这种控制方法的优点是根据输出电流来调整给定电压,实现了恒压及限流控制,有效的实现了输出电流限制、快速的过流保护。但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在恒压控制阶段,加入了电流闭环,这样虽然起到了快速过流保护的作用,但是,在输出电流小于55A情况下,电流闭环也参与了110V的恒压控制,输出电流反馈的变化会影响输出电压的调整,使输出电压的精度受到影响;二是在限流控制阶段,根据输出特性曲线,输出电流55A对应输出电压110V,输出电流60A对应输出电压0V,在此区间,输出电流每变化1A,会使输出电压有22V的变化,输出电流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给定电压的快速变化,使得在此区间电压和电流一直处于动态的调整状态,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稳定度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安全可靠、控制精确、稳定的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现的:一种蓄电池充电控制方法,采取以下步骤:
(1)采集充电装置的输出电流信号和输出电压信号;
(2)向控制系统发出输出电流给定值和输出电压给定值;
(3)斜坡处理输出电流给定值和输出电压给定值,得出输出电流斜坡给定值和输出电压斜坡给定值;
(4)输出电流斜坡给定值与输出电流信号值相比较,得出输出电流误差信号,输出电压斜坡给定值与输出电压信号值相比较,得出输出电压误差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20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