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叠杯状纳米碳管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1503.3 | 申请日: | 200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5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成会明;刘庆丰;任文才;李峰;丛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B82B1/00;B82B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叠杯状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碳管的制备技术,具体为一种叠杯状纳米碳管的制备方法,适用于制备短的叠杯状纳米碳管。
背景技术:
自从2002年日本科学家发现叠杯状纳米碳管以来,由于其独特的一维纳米结构和许多优异的性能,一直是国内外物理化学界和材料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传统纳米碳管结构可以看作是由石墨烯卷曲而成的无缝中空管状结构,而叠杯状纳米碳管则有所不同,它是由一系列被削去顶部的锥状石墨烯层叠而成的具有较大内腔的一维碳结构。叠杯状碳纳米管的单个石墨烯杯与其轴向呈一定夹角(0-90°),导致管内外表面存在大量的活性吸附位;因此,可在电池电极材料、储能材料以及催化剂载体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叠杯状碳纳米管的形成与催化剂颗粒的形貌密切相关,如其单个石墨烯杯所对应的圆锥角由催化剂颗粒的“锥形”部分所决定。简而言之,叠杯状纳米碳管是由于碳原子在金属颗粒“锥形”部位析出,并不断复制金属颗粒的“锥形”而形成的结构。现有方法所制备的叠杯状碳纳米管的长度较大、表面大多覆盖有无定型碳,因此限制了应用过程中离子(或气体、催化剂等)在其表面的扩散及有效吸附,弱化了其结构优势、极大降低了材料性能。虽然,球磨法可以实现碳纳米管的短切,但所得碳管结构破坏严重,因此限制其在电极材料、储能材料以及催化剂载体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量制备叠杯状纳米碳管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能耗低,产物纯度高、可控性高及有望连续、大量生产等优点,因此可作为一种适于可控制备的理想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纯度、高质量、短的叠杯状纳米碳管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有机金属化合物碳源、催化剂、缓冲气体和含硫生长促进剂,有机金属化合物催化剂快速升华并与碳源在气态下充分混合均匀,然后输入反应区生成叠杯状纳米碳管,其中:
采用有机金属化合物同时作为碳源和催化剂前驱体,有机金属化合物为二茂铁、二茂镍或二茂钴等易挥发的有机金属化合物,金属茂合物挥发温度为150-600℃,优选为250-400℃范围内;
本发明中,可以加入(或不加入)小流量的甲烷、乙烯、乙炔、酒精、苯或其它小分子碳氢化合物作为额外(补充)碳源,额外碳源流速≤0.08cm/s(在1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同),优选≤0.05cm/s;其中,铁(钴或镍)与碳的摩尔比为1/10-1/500,优选为1/10-1/100;
含硫生长促进剂为硫粉或含硫有机化合物,如:噻吩、二硫化碳或硫化氢等;其中,在反应区气态化合物中硫原子与碳原子的摩尔比为1/10-1/500,优选为1/20-1/140;
缓冲气体为氢气、氩气、氮气之一种或数种的混合气体。缓冲气体在反应区的流速为1.2-5.3cm/s(在1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同),优选为2-4.2cm/s范围内;
最终反应温度700℃-1350℃,保温5-180min,优选为5-120min;
所用升温速率为10-60℃/min,优选为20-40℃/min。
本发明的特点及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快速升华有机金属化合物,使生成的叠杯状碳纳米管长度小于10μm,外径为40-150nm,内径为50-140nm,纯度为40-70wt%;
2.本发明采用有机金属化合物同时作为碳源和催化剂前驱体,也可加入小流量的小分子碳氢化合物作为额外(补充)碳源,通过减少碳原子在反应区的浓度,从而实现短叠杯状纳米碳管的生长并减少碳杂质的形成;
3.本发明采用高流速的缓冲气体,减少纳米碳管在反应区的停留时间,控制纳米碳管的长度;
4.本发明通过对反应区温度分布的控制,减少热解碳的生成及其在所生成的叠杯状纳米碳管表面的沉积,提高产物的纯度。具体过程如下:(1)金属有机化合物被加热形成气态,连同被加热成气态的硫粉或小流量碳源带来的低温下挥发的硫的碳氢化合物或小流量含硫的化合物气体,与碳源和缓冲气体混合均匀并预热后,一起导入反应区;(2)在反应区,金属有机化合物就会分解,游离出金属原子,在气流的作用下,游离的金属原子碰撞,形成一定尺寸的“锥形”颗粒;(3)碳源分子在金属颗粒的催化下,发生分解反应,并经过溶解、扩散过程,在催化剂颗粒的“锥形”部位不断地结晶析出,从而生成叠杯状纳米碳管。
附图说明:
图1.叠杯状纳米碳管扫描电镜照片。
图2.叠杯状纳米碳管透射电镜照片。
图3.叠杯状纳米碳管高分辨透射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15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网络中路由呼叫
- 下一篇:视频分发系统和视频分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