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炉污水净化处理的工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10863.1 | 申请日: | 200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4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吴威;张新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集团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2 | 分类号: | C02F9/12;C02F1/48;C02F1/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4021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炉 污水 净化 处理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尤其是一种对转炉烟气净化污水,采用予沉淀、沉淀、过滤等处理过程将污水中含有的悬浮颗粒进行去除,从而使污水得以净化、循环使用的水处理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转炉烟气净化设施普遍采用向一文洗涤塔及二文洗涤塔同时供水的并联供水方式,水量消耗大。为节约用水,部分炼钢厂转炉烟气净化设施开始采用先向二文洗涤塔供水,出水经水泵加压后再供给一文洗涤塔使用的串联供水方式,串联供水较并联供水,用水量减少一半。由于转炉烟气净化污水处理普遍采用如下两种工艺流程:1.转炉污水→高架溜槽→浓缩池→冷却塔→循环使用;2.转炉污水→高架溜槽→磁絮凝器→斜板沉淀池→冷却塔→循环使用。针对并联供水方式,进水悬浮物含量(SS)≤10000mg/l,出水悬浮物含量(SS)≤100mg/l,满足工艺的用水要求。而针对串联供水方式供排水指标均有所提高,供水悬浮物含量(SS)由100mg/l提高至40mg/l,供水指标要求更加严格;排水悬浮物含量(SS)由最大10000mg/l提高至20000mg/l,排水水质更加恶劣,原有水处理工艺无法满足工艺的用水要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转炉烟气净化设施串联供水中所存在的供水悬浮物含量(SS)要求低,而排水悬浮物含量(SS)要求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合于串联供水的转炉污水净化处理工艺方法,以便在节约用水的同时进一步满足转炉烟气净化设施串联供水工艺的用水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转炉污水净化处理的工艺方法,工艺流程包括:转炉污水→高架溜槽→磁絮凝器→斜板沉淀器→冷却塔→循环使用,其特征在于在高架溜槽与磁絮凝器之间增加粗颗粒分离器,在斜板沉淀器与冷却塔之间增加纤维束过滤器;转炉污水经高架溜槽自流排至粗颗粒分离器,利用≥2000高斯的电磁铁进行磁絮凝,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污水自流进入斜板沉淀器,再由过滤提升泵加压送到纤维束过滤器过滤,滤后清水利用余压至冷却塔冷却,回水自流到冷水吸水井由给水泵加压供二文洗涤塔循环使用,二文洗涤塔回水再由加压泵加压供给一文洗涤塔循环使用。
转炉污水在粗颗粒分离器中停留时间为3~5min,并对转炉污水中烟尘粒径≥60μm的大颗粒予以去除。纤维束过滤器中的纤维束固定于上下两块过滤板上,滤料经处理后满足碱性转炉污水。
与传统转炉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相比,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增加了粗颗粒分离器及纤维束过滤器。一文回水经高架溜槽自流排至粗颗粒分离器,对污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粒径≥60μm)进行去除,从而减轻对下一步处理设备的负荷。通过纤维束过滤器,进一步降低处理后污水中的悬浮物,可将排水悬浮物含量(SS)达20000mg/l的转炉污水净化为悬浮物含量(SS)≤30mg/l的清水,在节约用水的同时,进一步满足了转炉烟气净化设施串联供水的水质要求。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转炉污水净化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结合某炼钢厂浊环系统供水量二期(三座250t转炉)1860m3/h,供水压力0.45MPa,供水温度40℃的情况,对转炉污水净化处理工艺方法介绍如下:
如图1所示,水经用户使用后不仅水温升高(最高78℃),且水质受到严重污染(SS最大20000mg/l),转炉污水1(一文回水)经高架溜槽2自流排至粗颗粒分离器3,在粗颗粒分离器中停留时间为3~5min,利用≥2000高斯的电磁絮凝器4进行磁絮凝,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粒径≥60μm),从而减轻对下一步处理设备的负荷。污水自流进入斜板沉淀器5,其利用浅层沉淀理论,提高了沉淀效率,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再由过滤提升泵加压送到纤维束过滤器6过滤,纤维束固定于上下两块过滤板上,确保不存在跑料现象,滤料经处理后满足碱性转炉污水,延长滤料的使用寿命,滤后清水(SS≤30mg/l)利用余压至冷却塔7冷却,处理后的一文回水(t2≤40℃)自流到冷水吸水井由给水泵加压供二文洗涤塔循环使用8,二文洗涤塔8的回水再由加压泵加压供给一文洗涤塔循环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集团设计研究院,未经鞍钢集团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108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