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发光元件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08868.0 | 申请日: | 2008-0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2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 发明(设计)人: | 橘浩一;名古肇;斎藤真司;布上真也;波多腰玄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H01S5/343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英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发光 元件 | ||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07年1月25日在日本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07-14664并要求享有其权利,并通过引用将其全文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通常,诸如氮化镓(GaN)的氮化物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是宽带隙半导体。充分利用其特征,目前正在研发高亮度的紫外到蓝色以及绿色发光二极管(LED)和蓝-紫外激光二极管(LD)。
为了进一步提高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性能和效率,最好降低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工作电压。典型地,将镁(Mg)用作氮化物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的p型杂质。不过,由于Mg的受主能级深,因此难以将Mg激活成为受体。结果,造成电压升高。降低p型层的电压在降低整个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工作电压中很重要。
有一种技术是将降低p型接触层中的电压作为降低半导体发光元件的p型层中的电压的手段。作用在接触层上的电压取决于接触电阻和串联电阻。最重要的是,为了降低接触电阻,希望增大接触面积以降低接触电阻。
有人提出提供具有凹面和凸面的n侧层来提高发光二极管(LED)中的发光效率(参见D.Morita等“Watt-ClassHigh-Output-Power 365 nm Ultraviolet Light-Emitting Diodes”,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4年9月,Vol.43,No.9A,pp.5945-5950)。
不过,为了提高发光效率,最好提供更接近有源层一侧的具有凹面和凸面的p型层。不过,如果试图利用蚀刻工艺技术提供具有凹面和凸面的p型层,因为层厚很薄且需要很复杂的蚀刻工艺技术,恐怕甚至会损伤到有源层。换言之,利用蚀刻形成凹凸层易于损伤半导体晶体,使得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特性劣化。
发明内容
鉴于这些情况做出了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发光元件,该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工作电压能够得到降低而不会损伤有源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包括:由III-V族半导体形成的{0001}n型半导体衬底,其相对于<1-100>方向的倾斜角在0°到45°的范围内,其相对于<11-20>方向的倾斜角在0°到10°的范围内;在所述n型半导体衬底上由III-V族半导体形成的n型层;在所述n型层之上由III-V族半导体形成的n型引导层(guide layer);在所述n型引导层之上由III-V族半导体形成的有源层;在所述有源层之上由III-V族半导体形成的p型第一引导层;在所述p型第一引导层之上由III-V族半导体形成的p型接触层;以及在所述p型第一引导层和所述p型接触层之间由III-V族半导体形成的凹凸层,所述凹凸层在其顶面上具有交替而规则设置的凹部和凸部,并具有比所述p型接触层低的p型杂质浓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截面图;
图2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对比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截面图;
图3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截面图;
图4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截面图;
图5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对比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截面图;
图6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截面图;以及
图7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对比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截面。根据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其包括n型GaN形成的半导体衬底1上的n型GaN层2,n型GaN层2上由n型GaN形成的n型引导层3,形成于n型引导层3上的有源层4,有源层4上由p型GaN形成的p型引导层5,p型引导层5上由p型GaAlN形成的电子溢出(electron overflow)防止层6,电子溢出防止层6上由p型GaN形成的p型引导层7,形成于p型引导层7上的凹凸层8,以及凹凸层8上由p型GaN形成的接触层9。凹凸层8在其顶面上具有交替且规则设置的凹部和凸部。电极11设置在接触层9上。在半导体衬底1的与n型GaN层2相反的一侧上设置电极12。
现在将描述制造根据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88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