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准确评价碎屑岩盆地含油气目标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07295.X | 申请日: | 2008-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0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 发明(设计)人: | 何展翔;刘雪军;王志刚;董卫斌;黄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V3/02 | 分类号: | G01V3/02;G01V3/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刘天语 |
| 地址: | 072751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准确 评价 碎屑岩 盆地 油气 目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油气勘探技术,是一种基于高精度电磁勘探综合研究目标电阻率和激发极化效应综合(IPR)油气异常信息的能准确评价碎屑岩盆地含油气目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油气勘探中,特别是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中,油气直接检测方法一直受到重视。常用的“亮点”技术一直应用于地震勘探用于识别油气目标,但这种方法对油气的地震属性的确定也不十分准确,钻探成功率依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中原因主要在于油气与水的波阻抗以及充填油气与没有充填波阻抗差别不明显。地球化学方法也是一种直接找油方法,但是只在地表采土样或气样,通过分析样品中的烃等化学组分来预测地下深处是否含油气藏,由于测量样品与地下深处的油气藏距离太远,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其它方法诸如遥感、微磁等也都类似。
由于岩石电性与油气关系密切,油气与水的电阻率差异非常明显,充填油气与没有充填电阻率差别也非常明显,电测井中的电阻率、自然电位和极化率是识别评价含油气储层的主要参数,因此,电法在油气检测中占用重要地位。早在上世纪中叶激发极化法找油就盛行一时,但是,其主要的检测对象是近地表黄铁矿化,认为黄铁矿化与油气渗透形成的烟囱效应有关,而黄铁矿化带的激发极化效应很强,几十年的实践后表明,已知油气藏上方都能发现激发极化异常,但发现激发极化异常不一定能钻探出油气,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产生黄铁矿化的原因多样,二是油气烟囱产生的黄铁矿化与深部油气藏本身距离太远,由于地下地质结构多变很容易产生偏移,因此预测成功率低。尽管商业利益诱人的油气检测方法一直被广泛重视,但还没有出现一种令人信服有效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电磁法识别含油气有利目标的准确性,从而提高钻探井的成功率的能准确评价碎屑岩盆地含油气目标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以下具体步骤:
1)采用三维人工源时频电磁测深方法对目标区进行勘探;
步骤1所述的三维人工源时频电磁测深网密度为:500×500m至2000×2000m;
步骤1所述的三维人工源时频电磁测深激发方波频率从2-8到2+8Hz,以二进密递增,最低频率根据以下公式确定:
Fmin=6π×104×ρ/H2
式中:ρ为大地的平均电阻率,H为目标深度。
步骤1所述的三维人工源时频电磁测深激发场源布置在测网的两侧,与测网的最小距离为:
式中:
Smax——观测剖面上最大探测深度范围内的总纵电导值,单位为西门子(S);
Hmax——最大探测深度,单位为米(m);
ΔVmin——观测信号的最小有效值,单位为毫伏(mV);
Lab——发射源的实际长度,单位为米(m);
I——发射源供电电流,单位为安培(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72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