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热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06144.2 | 申请日: | 2008-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5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中间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霓佳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L59/02 | 分类号: | F16L5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热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片状的多孔质材料包覆的隔热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因为隔热性优良,所以近年来,广泛使用将烟雾状的二氧化硅或氧化铝等的无机微粒加压成型的隔热材料、以及在无机微粒中混合加强用的纤维状物质或用于抑制辐射光透过而提高隔热效果的乳白剂等而层压成型的隔热材料,但因为含有这种无机微粒的隔热材料非常脆弱,所以存在会因进行搬运或施工时的微小的冲击而破坏的问题。另外,还存在下述问题:会频繁发生无机微粒向处理该材料的作业者的手或衣服上附着。
另外,不含有无机微粒的隔热材料有时也会在搬运时或施工时破损。
因为这种背景,所以通常以隔热材料本身的加强或防止无机微粒的附着为目的,由金属薄膜、塑料薄膜、玻璃纤维制的织布等包覆隔热材料整体。但是,存在以下问题:在对隔热材料实施切断或打孔加工的情况下,损失作为目的的效果,或由于包覆材料的种类而使用温度受限制。
另外,还利用有机粘合剂或无机粘合剂提高隔热材料与包覆材料之间的粘结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会存在下述问题:有机粘结剂对隔热材料的使用温度产生限制,而无机粘合剂虽然对隔热材料的使用温度的限制较小,但粘结力不足,在隔热材料的搬运时等经常会使包覆材料剥落。而且,使有机粘合剂或无机粘合剂成为水溶液而涂敷,但在使用水这样的极性较大的液体的情况下,因为隔热材料表面的微粒会急剧凝集,所以会在隔热材料上产生开裂或凹陷这种变形。因此,必须非常严格地控制粘合剂水溶液的水分量或涂敷量,可以推测其不适于工业。
专利文献1:特开2005-369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对于为了防止搬运时或加工时的损坏、无机微粒的附着而由包覆材料包覆的隔热材料,消除使用温度的限制,提高包覆材料的粘结强度,进而降低制造条件,提高生产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下述隔热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1)一种隔热材料,其特征在于,在隔热性成型体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利用下述的粘合剂粘结片状的多孔质材料,该粘合剂含有平均粒径为0.05~50μm的无机粒子,还含有金属醇盐化合物的加水分解物及金属氧化物的溶胶中的至少一种。
(2)如上述(1)所述的隔热材料,其特征在于,隔热性成型体含有BET比表面积为15~500m2/g且一次粒径为0.003~1μm的二氧化硅微粒、氧化铝微粒、硅酸铝微粒或它们的混合物。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隔热材料,其特征在于,隔热性成型体含有纤维状物质及乳白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4)如上述(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隔热材料,其特征在于,多孔质材料为含有无机质纤维状物质的抄造体、织布或无纺布。
(5)一种隔热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下述的浆状粘结剂粘结隔热性成型体和片状的多孔质材料,该粘结剂含有平均粒径为0.05~50μm的无机粒子,还含有金属醇盐化合物及金属氧化物的溶胶中的至少一种、以及溶剂。
(6)如上述(5)所述的隔热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隔热性成型体与多孔质材料重叠,从前述多孔质材料的上方涂敷粘结剂并使其浸透后,进行干燥。
(7)如上述(5)或(6)所述的隔热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溶剂为水和醇的混合液,其水∶醇的重量比为0∶100~70∶30的范围。
(8)如上述(5)~(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隔热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粘结剂含有有机增粘剂。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隔热材料,隔热性成型体与片状的多孔质材料,利用含有无机粒子并含有金属醇盐化合物的加水分解物及金属氧化物的溶胶中的至少一种的粘合剂稳固地粘结,加强效果好,处理性优良。另外,粘合剂仅为无机质,通过使用具有与隔热性成型体相同或高于其的耐热性的多孔质材料,不会对隔热材料的使用温度产生限制。并且,粘结剂的水分量的容许范围扩大,从而可以降低制造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隔热材料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发明的隔热材料,是将隔热性成型体与片状的多孔质材料粘结而成。隔热性成型体并不限制,但从隔热性能角度考虑,优选含有无机微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霓佳斯株式会社,未经霓佳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61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密闭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 下一篇:制造夹层构件的方法及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