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打击练习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05718.4 | 申请日: | 2008-0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69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 发明(设计)人: | 杨垂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忠仪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3B69/34 | 分类号: | A63B69/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春兰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打击 练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打击练习器,尤指一种应用于打击练习领域,具有更大吸收外力部位,以及具有较佳的弹性强度,在使用上更具耐久性的打击练习器。
背景技术
已知直立式打击练习器是在一固定座上设置中介缓冲装置,在中介缓冲装置上设置打击套体,在打击过程中,使中介缓冲装置在打击套体受力时,可适当弯折及弹性回复原状,使打击者能不断的施力于打击套体中,而能达到打击运动练习功效。另外,已知直立式打击练习器,其亦可设计成顶端具有一棒球或一足球,以提供人们练习挥棒打击或脚踢足球的定点击球功效。
相关直立式打击练习器的专利前案,如中国台湾专利申请案号第89200360号「具中介缓冲装置的打击练习器」,其具有一基座,基座上设置一弹性体,于弹性体上设置一套柱,套柱上设置一可供打击之用的打击套体,该弹性体固定在该基座和打击套体之间,可使打击套体相对于基座弯折,以吸收打击套体所受的打击力量。
上述打击练习器的基座设计,通常是以全金属材质制造而成,其成本偏高且重量较重,而若改成塑料成型设计,则因塑料强度及钢性不如金属基座,而使基座稳定性大打折扣,并且,其弹性体是以弹性胶设置在基座顶端,弹性胶受力弯曲及回复的弹性强度不足,而容易造成该处断裂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击练习器,其是由塑料射出包覆金属零件,而能获得打击时的良好缓冲,以及零件组合受力时的耐磨功效,并且具有二件弹性体的缓冲装置,可增加其弹性强度,使打击练习器的使用,能达到更具耐 久性功效。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打击练习器,其包括:
一下固定座,其具有一金属盘,该金属盘中设置一金属套管,于该金属盘的顶面设置一胶套盘,并于该金属套管中设置一胶管;
一缓冲装置,其具有一弹簧,该弹簧底端套设在该下固定座的金属套管上,于该弹簧中设置一弹性件;
一上固定座,其具有一金属盘,该金属盘中设置一金属套管,于该金属盘的底面设置一胶套盘,并于该金属套管中设置一胶管,该缓冲装置的弹簧顶端套设在该金属套管上;
一定位座,其设置于该上固定座上。
本发明的特点及优点是:
其具有上、下固定座,并于上、下固定座间设置一缓冲装置,以及在上固定座上设置一定位座,该上、下固定座皆具有一金属盘,并于金属盘中设置一金属套管,于金属盘上设置一胶套盘,且于金属套管中设置一胶管,该缓冲装置具有弹簧及弹性件的二件弹性体,由此设计,本发明是以塑料射出包覆金属零件,并可增加其受力部位,使打击外力易于吸收,能形成良好缓冲作用,且金属套管提供弹簧套设使用,可达到较佳的耐磨效果,缓冲装置具有二件弹性体,可增加其弹性强度,因此,本发明能延长打击练习器的使用寿命,达到耐久使用功效。
也就是说,通过上述塑料射出包覆金属零件的组合设计,使弹簧套设于金属套管外围,能通过金属套管与胶管的组合而增加受力部位,使外力易于吸收,而能获得良好缓冲,且金属套管能提供弹簧套设使用上的耐磨功效,以及缓冲装置具有弹簧及弹性件的二件弹性体,可增加其弹性强度,而通过上述功效相乘作用,使打击练习器的使用能达到更具耐久性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外观示意图。
图2:本发明立体分解图。
图3:本发明组合剖视图。
图4:本发明底端设置底端、顶端设置一打击套体的外观示意图。
图5:本发明中的弹性件设置为钢条的组合剖视图。
图6:本发明中的弹性件设置为胶棒的组合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下固定座 11金属盘
111凸部 112穿孔
12胶套盘 121胶层部
13胶管 14金属套管
20缓冲装置 21弹簧
22弹性件 22A弹性件
221钢条 222弹簧线
223胶棒 30上固定座
31金属盘 311凸部
312穿孔 32胶套盘
321胶层部 33胶管
331中空部 40定位座
41包覆层 42打击套体
5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配合参看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打击练习器」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忠仪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忠仪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57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