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曲轴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03556.0 | 申请日: | 2008-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0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创;木全央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3/06 | 分类号: | F16C3/06;F04C18/0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田军锋;王爱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曲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两端部具有偏心部的曲轴。
背景技术
作为在两端部分别具有偏心部的曲轴,例如公知有在日本特开2006-132332号公报中公开的结构。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6-132332号公报中公开的曲轴,需要预备预先在轴部的途中分割的曲轴,在插入马达转子后再次组装曲轴的工序,因此存在组装工序复杂化,组装工序所需要的操作时间变长,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而且,由于是曲轴在轴部的途中分割的构造,因而还存在曲轴的强度降低的问题。
进而,由于曲轴是在轴部的途中分割的构造,因而还存在曲轴产生偏芯、且该偏芯导致性能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曲轴,可以简化组装工序,并可以缩短组装工序所需要的操作时间,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下述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曲轴,隔着轴部在各端部设有第一偏心部和第二偏心部,其中,以上述第一偏心部和/或上述第二偏心部的周缘比上述轴部的周缘位于半径方向内侧的方式成形。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曲轴,仅通过将形成有其周缘比轴部的周缘位于半径方向内侧的偏心部的一侧的端部例如从贯穿设置在马达转子中央部的中心孔的一侧开口端插入,就可以容易且迅速地将马达转子组装(安装)在曲轴的轴部上。
由此,可以简化组装工序,并可以缩短组装工序所需要的操作时间,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由于可以一体制造曲轴,因而可以防止曲轴的强度降低。
进而,由于曲轴一体制造,在曲轴上不会产生偏芯,因而可以消除偏芯导致的性能降低以及可靠性降低。
在上述曲轴中,优选的是,连接上述第一偏心部的中心轴线和上述轴部的中心轴线的线、与连接上述第二偏心部的中心轴线和上述轴部的中心轴线的线所成的角,设定成在同一平面内大致为0度(±5度,更优选0度)。
根据这种曲轴,容易得到轴系统的动态平衡,在曲轴加工时,可以防止(抑制)动态不平衡导致曲轴振摆回转。
由此,可以提高曲轴的加工性,可以精度良好地加工曲轴,并可以提高性能和可靠性,降低加工成本。
在上述曲轴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一偏心部的中心轴线和上述第二偏心部的中心轴线隔着上述轴部的中心轴线配置在大致180度(175度~185度,更优选180度)相反侧。
根据这种曲轴,曲轴相对中心轴线的重量平衡左右均等,在曲轴加工时,可以防止(抑制)重量不平衡导致曲轴振摆回转。
由此,可以提高曲轴的加工性,可以精度良好地加工曲轴,并可以提高性能和可靠性,降低加工成本。
本发明第二方式的流体机械具有上述第一方式的曲轴。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式的流体机械,仅通过将形成有其周缘比轴部的周缘位于半径方向内侧的偏心部的一侧的端部例如从贯穿设置在马达转子中央部的中心孔的一侧开口端插入,就可以容易且迅速地将马达转子组装(安装)在曲轴的轴部上。
由此,可以简化组装工序,可以缩短组装工序所需要的操作时间,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第三方式的流体机械,在一个密闭壳体内设有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用于驱动曲轴,所述曲轴隔着轴部在各端部设有第一偏心部和第二偏心部,压缩机构或膨胀机构经由上述第一偏心部被上述曲轴驱动,并且压缩机构或膨胀机构经由上述第二偏心部被上述曲轴驱动,其中,以上述第一偏心部和/或上述第二偏心部的周缘比上述轴部的周缘位于半径方向内侧的方式成形。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式的流体机械,仅通过将形成有其周缘比轴部的周缘位于半径方向内侧的偏心部的一侧的端部例如从贯穿设置在马达转子中央部的中心孔的一侧开口端插入,就可以容易且迅速地将马达转子组装(安装)在曲轴的轴部上。
由此,可以简化组装工序,可以缩短组装工序所需要的操作时间,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根据本发明第三方式的流体机械,由于可以一体制造曲轴,因而可以防止曲轴的强度降低。
进而,根据本发明第三方式的流体机械,由于曲轴一体制造,在曲轴上不会产生偏芯,因而可以消除偏芯导致的性能降低以及可靠性降低。
在上述流体机械中,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偏心部和/或上述第二偏心部与上述压缩机构和/或上述膨胀机构之间配置套筒,其中,上述第一偏心部和/或上述第二偏心部具有比上述轴部的周缘位于半径方向内侧的周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35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