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嵌段聚醚的改性增效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00851.0 | 申请日: | 200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0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段宏伟;薛晓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5/337 | 分类号: | C08G65/337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富邦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伯庆;蔡志勇 |
地址: | 100009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嵌段聚醚 改性 增效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表面活性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多嵌段聚醚的改性增效方法。
背景技术
表面活性剂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化合物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多嵌段聚醚,为了提高多嵌段聚醚的表面活性和增强多嵌段聚醚类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效果,目前广泛采用的有以下三类方法:(1)换头法:即通过更换起始剂来合成具有更高表面活性的新型表面活性剂;(2)变骨法:即通过变换多嵌段聚醚中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顺序或改变嵌段长度来提高多嵌段聚醚的表面活性;(3)改性法:即通过多嵌段聚醚尾部封端或交联聚合来增加多嵌段聚醚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量而达到提高表面活性或增强使用效果的目的。
以上三种方法中换头法起始剂的种类较少、变骨法增效效果较差、改性法在改性增效的同时容易改变多嵌段聚醚的油水溶解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
中国专利申请88107715.1公开了一种采用硫酸对多嵌段聚醚进行改性增效的方法;中国专利申请98113742.3公开了一种采用多异氰酸酯对多元醇嵌段聚醚在芳烃溶剂中进行改性反应的增效方法;中国专利申请03134878.5公开了一种用α-卤代羧酸对有机胺嵌段聚醚进行改性生成甜菜碱型分子结构的改性增效方法,以上改性方法存在反应条件苛刻、腐蚀设备或使原来水能够溶解分散的多嵌段聚醚改性后水溶性变差或彻底不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嵌段聚醚的改性增效方法,将环氧丙烷环氧乙烷多嵌段聚醚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改性剂进行改性反应,然后与酸进行反应封端,得到一种界面张力更低的多嵌段改性聚醚。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是,催化剂可以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是,改性反应温度为30~90℃。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是,改性剂可以是二卤代烷醇和环氧卤代化合物。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是,改性剂是环氧氯丙烷。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是,反应封端用酸可以是盐酸、甲酸、醋酸或丙烯酸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是,封端反应温度为25~70℃。
本发明改性所用的多嵌段聚醚可以是已商品化生产的多嵌段聚醚,也可以是采用常规的起始剂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进行多次交替加聚制得的多嵌段聚醚。多嵌段聚醚分子量GPC测量值可以是4500~17500。
本发明多嵌段聚醚改性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催化剂的用量为为多嵌段聚醚用量的0.1~15%(质量分数)。
本发明多嵌段聚醚的改性剂二卤代烷醇可以是1,4-二氯-2,3-丁二醇、1,1-二氯-3,4-丁二醇、1,3-二氯-2,4-丁二醇或其它二卤代烷醇。
本发明多嵌段聚醚的改性剂环氧卤代化合物可以是环氧氯丙烷、1-氯代-环氧丁烷、2-氯代-环氧丁烷或其它环氧卤代化合物。
改性剂用量一般为多嵌段聚醚用量的0.5~10%(质量分数)。
多嵌段聚醚所用起始剂即可以是含有多个活性氢的多元醇如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木糖醇、山梨糖醇、单糖或多糖,也可以是含有更多活性氢的多元胺如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羟乙基乙二胺或改性多元胺,更可以是含有超多活性氢的树脂类化合物如酚醛树脂、酚胺树脂。
多嵌段聚醚的改性增效主要是通过多嵌段聚醚与改性剂反应形成星形化合物,然后再用酸如盐酸、甲酸、醋酸、丙烯酸等进行反应封端而成。酸的用量一般为改性多嵌段聚醚用量的2.0~5.5%(质量分数)。其中改性反应温度为30~应温度为25~70℃。
由于本发明所用改性增效剂分子量较小,反应后生成的星形局部封端后得到的改性多嵌段聚醚的油水溶解性与原多嵌段聚醚相同,但改性后的产品表面活性却得到大幅度提高,使用效果至少提高30%以上,药剂使用浓度降低25%~3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一:
1、多嵌段聚醚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未经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008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