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置砝码升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53446.9 | 申请日: | 200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8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出云直人;太田明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A&D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23/01 | 分类号: | G01G2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 鹏;常殿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砝码 升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置,其中称量设备的载荷测量机构具有结合在称 量设备中的砝码的载荷,或载荷测量机构通过支撑砝码的载荷而不具有 砝码的载荷;且尤其涉及一种适于应用到统称“电子秤”的称量设备的 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电子秤如电磁平衡式秤具有高性能和高分辨能力,所以电子秤 趋于过度依赖于电子秤安置在其中作为称量设备的环境。
例如,电子秤称量值的变化是由于物理性能如安置地点在地图上的 纬度、安置环境的温度、月球运动造成的大气压或月球引力的变化、以 及地面特征造成的重力场的变化的轻微变化产生的,该变化在日常生活 环境中基本上可忽略不计。关于重力加速度分布,已知在日本重力加速 度分布存在约1/1000的差异。
因此,在高端型号如具有超过1/106的分辨能力的叫做“分析天平” 的高性能电磁平衡式称量设备以及具有约1/105的分辨能力的叫做“通 用天平”的型号中,用于校正的砝码几乎总是结合在其中,校正由称量 设备执行,且即使在安置环境中产生物理性能的变化也总是能够完成正 确的测量。
图8概念性地示出使用电磁平衡式称量设备中的内置砝码执行校 正的方法。在该称量设备中,加载在托盘50(称量皿)上的测量样本 的重量W通过由包括上、下副杆51a和51b的罗泊威尔机构(Roverbal mechanism)引导的杆52(beam,横梁)传输到电磁部53,电量供应 到电磁部53以便与电磁部53的位移(变位)量平衡,并基于该电量测 量样本的重量W。
如上所述,由于称量值可能由于电磁平衡式称量设备的安置环境的 变化而变化,所以周期性地或适当地由用户的开关操作将具有精确地确 定质量的内置砝码54装载在载荷测量机构的内置砝码载荷容纳部55 上,以执行称量设备的校正,使得内置砝码的称量值与内置砝码的质量 匹配。
具有内置砝码的称量设备具有一机构,该机构将内置砝码装载在载 荷测量机构上,或拉起装载的内置砝码,以使载荷测量机构进入无载荷 状态(下文将这些操作称为内置砝码的“增加移除”(增减,addition and removal))。因此,利用计时器或通过称量设备用户的开关操作自动 并周期性地执行适当的校正。下列专利文献公开了在执行校正的过程中 增加、移除内置砝码的内置砝码增加移除(升降)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专利申请No.2001-22168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专利申请No.11-160141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专利申请No.2000-097756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专利申请No.2000-121423
专利文献5:日本实用新型登记No.2506662
专利文献6:美国专利No.7012198
专利文献7:美国专利No.5148881
专利文献8:美国专利No.4766965
发明内容
在所有以上专利文献中,在对载荷测量机构增加、移除内置砝码的 过程中,内置砝码载荷相对于测量机构的内置砝码载荷接收器升降,由 此在降下的过程中装载内置砝码而在升起的过程中实现无载荷状态。
在这些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机构中,为了实现该操作,通过凸轮将马 达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线性运动,或运动部件通过旋转的螺纹件执行线性 运动以升降内置砝码。
在这些专利文献的构造中,在升降内置砝码的操作中要求执行旋转 运动的部件和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线性运动的部件。因此,部件之间需要 接触和滑动操作。遗憾的是,在接触和滑动操作中产生构件的暂时磨损, 摩擦阻力由于磨损而增加,由于摩擦阻力增加,增加马达上的负荷造成 马达发热,并且马达齿轮部或驱动机构损坏。在称量设备中比较频繁地 产生故障。因此,必须在比较短的周期检查和调节称量设备。
动力传输系统复杂以致增加了构件的数目,并且称量装置因此不可 避免地扩大和变得复杂。近来,对于称量设备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存在强 烈需求,且常规的内置砝码增加移除机构很难满足该需求。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作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A&D有限公司,未经A&D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534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