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52921.0 | 申请日: | 2007-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9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吉川和男;三浦光治;土屋正胜;石井健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海碳素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小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负极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作为锂载体使用的负极材料。
背景技术
利用有机锂盐作为电解质的锂二次电池(即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质 轻且能量密度高,人们期望这种锂二次电池成为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 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等中使用的电源。锂金属已经被用作锂离子二次电 池的负极材料。然而,由于锂离子在充电期间以树枝状(dendrite)析出和 生长,并构成安全问题,人们已提出使用不会导致上述问题的碳材料(如 石墨)。
由于石墨材料的锂离子掺杂-脱掺杂性能优异,其表现出高充/放电效 率,且由于在充/放电期间,石墨材料能够获得与锂金属几乎相等的电势, 因而能够制备出高电压电池。然而,高度石墨化且具有高度发展的六方 碳层结构(hexagonal carbon layer structure)的石墨材料容易与电解质反 应,使充/放电效率降低(即电池输出功率降低)。此外,电池的充/放电循 环特性也会变差。
具体地,使用高度石墨化的石墨材料时,由于碳酸丙二酯电解质等 共插入(conintercalation)到石墨中,石墨层会发生剥离或分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JP-A-07-069611公开了使用一种碳材料,在该 碳材料中,微细晶体不规则地排列,以防六方碳层结构受到破坏,并保 持优异的循环特性。然而,当进行了约40次充/放电循环后,循环特性易 于变差。
为了提高锂离子的掺杂-脱掺杂速度,缩小锂离子的扩散程(即减小形 成负极材料的碳材料的粒径)是有利的。例如,JP-A-07-2725公开了将中 间相碳小球研磨到平均粒径为3μm-10μm,以10℃/hr或更小的升温速率 将中间相碳小球加热到600℃-700℃,并在1000℃-3000℃下煅烧所得 产物,获得负极材料。然而,由于中间相碳小球的粒径大(即3μm-10μm), 锂离子扩散程的缩小程度很小。因此,所述方法不足以提高掺杂-脱掺杂 速度从而获得高输出功率。
使用锂二次电池作为混合动力车或电动车等的电源时,例如,要求 锂二次电池在坡起(hill start)时在短时间内达到高输出功率。具体而言, 要求具有高的锂离子掺杂-脱掺杂速度。此外,还要求具有优异的循环特 性。
在此情况下,需要通过利用具有小粒径的碳材料形成负极材料来提 高锂离子的掺杂-脱掺杂速度,同时利用非石墨化的碳材料来提高充/放电 循环特性,所述非石墨化的碳材料未被高度石墨化且不具有高度发展的 六方碳层结构。
炭黑是粒径小且未被高度石墨化的碳材料。例如,炉黑的一次粒径 (primary particle diameter)(基本粒径(elementary particle diameter))为约10 nm-100nm。JP-A-63-285872公开了一种利用炭黑作为锂载体的非水溶剂 二次电池,炭黑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的晶格间距d(002)为晶粒大小Lc为晶粒大小La为且比表面积为50m2/g 或以上。发明人还提出利用炭黑形成用于锂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 (JP-A-06-068867、JP-A-06-068868和JP-A-06-068869)。
然而,由于炭黑会形成复合聚集体(结构体),其中大量一次颗粒 (primary particles)被支化形成链状,并三维地接合,锂离子会在聚集 体中移动。因此,即便使用一次粒径小的炭黑,扩散程不一定会缩小。
通过热解烃原料而获得的热裂法炭黑粒径大,且具有不高度发展的 结构(即炭墨颗粒的聚集体结构小)。以热裂法炭黑作为负极以提高输出特 性和循环特性的锂二次电池已经被公开(JP-T-11-514491)。然而,由于热 裂法炭墨粒径大,且粒径分布宽(即具有非均匀粒径),容易出现局部电流 集中,因此会对循环特性造成不良的影响。
本申请人证实利用颗粒构造基本均一的碳微球作为用于锂二次电池 的负极材料可获得优异的电池性能(JP-A-2005-243410)。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海碳素株式会社,未经东海碳素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529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可编程自检测
- 下一篇:液晶装置及投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