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处理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52021.6 | 申请日: | 200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2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本城新太郎;野地胜己;尾林良昭;清泽正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处理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气处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图5中示出烧煤锅炉的排气处理装置的概略图。如图5所示,在煤锅炉10中,燃烧废气11在火炉12内的蒸发管产生蒸汽(产生的蒸汽在蒸汽鼓13内气液分离,蒸汽导向超级加热器14,成为过热水蒸气,使用于蒸汽涡轮的驱动后,冷凝的水向火炉12内的水管回流(再次蒸发)。利用超级加热器14过热蒸汽后,用废气预热器15加热向煤锅炉10的供给水,从废气预热器(economizer)15出口作为排气16排出。来自所述废气预热器15的排气16供给于脱硝装置17,然后在空气加热器18中通过热交换加热空气19后,供给于集尘装置20,进而供给于脱硫装置21后,作为净化气体22向大气排出。
作为所述脱硝装置17,提出了对于来自煤锅炉10的排气16,在所述脱硝装置(催化剂部)的前游侧喷出氨(NH3),进行还原脱硝的装置。
另外,为了除去在排气中含有的水银,提出了在脱硝装置17前游喷出HCL等氯化剂,氧化(氯化)催化剂上的水银,在后游侧设置的湿式的脱硝装置除去水银的系统(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30137号公报
还有,在设置锅炉设备的发电厂中,氨或HCl作为危险物需要严格保管,另外,HCl的腐蚀性高,因此,存在其管理或腐蚀对策的费用高涨的问题。
另外,为了在向烟道内供给NH3、HCl时,为了提高其供给效率,分别需要气化装置及喷雾格栅。
另外,在使HCl气化时,还需要高温的热源、蒸汽等。
因此,作为排气对策,渴望能够进行简易的保管,而且氮氧化物及水 银的除去效率不会降低的排气处理装置的出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所述问题,作为排气对策,提供能够进行简易的保管,而且氮氧化物及水银的除去效率不会降低的排气处理装置及方法。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发明是一种排气处理装置,其是用氨脱硝催化剂除去来自锅炉的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并且使水银氧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向燃烧废气迂回部供给粉体状氯化铵的氯化铵供给部,所述燃烧废气迂回部以迂回废气预热器的方式设置,从而使燃烧废气的一部分向废气预热器的后游侧迂回,所述废气预热器设于锅炉的燃烧废气烟道,利用通过所述燃烧废气迂回部的高温燃烧废气使该被供给的粉体状氯化铵升华,将氯化氢及氨向烟道内供给。
第二发明的排气处理装置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粉体状的氯化铵的粒径为0.25mm以下。
第三发明的排气处理装置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废气预热器下游侧设置有HCl供给部、NH3供给部的任一方或双方。
第四发明的排气处理装置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氯化铵供给部具有:固态状氯化铵的粉碎部。
第五发明的排气处理装置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加热、气化从所述氯化铵供给部供给的氯化铵的气化部。
第六发明的排气处理装置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加热、气化从所述氯化铵供给部供给的氯化铵的气化部,并且,所述粉体状的氯化铵的粒径为0.25mm以下。
第七发明是一种排气处理方法,其是用氨脱硝催化剂除去来自锅炉的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并且使水银氧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燃烧废气迂回部供给粉体状氯化铵的氯化铵供给部,所述燃烧废气迂回部以迂回废气预热器的方式设置,从而使燃烧废气的一部分向废气预热器的后游侧迂回,所述废气预热器设于锅炉的燃烧废气烟道,利用通过所述燃烧废气迂回部的高温燃烧废气使该被供给的粉体状氯化铵升华,将氯化氢及氨向烟道内供给。
根据本发明可知,通过在高温的燃烧废气通过的锅炉设备的废气预热器或其迂回部以粉体状添加氯化铵(NH4Cl),利用所述高温(550~650℃)的燃烧废气,与HCl、NH3分别进行气化。由此,能够省去以往那样 的气化装置和喷雾格栅、及以液体状贮存HCl、NH3的贮存罐。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排气处理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其他排气处理装置的概略图。
图3是实施例2的排气处理装置的概略图。
图4是实施例3的排气处理装置的概略图。
图5是烧煤锅炉的排气处理装置的概略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520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轧钢带的冷却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具有失效机构的注射器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