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生成树的体系结构中的故障定位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50891.X | 申请日: | 2007-0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1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 发明(设计)人: | J·法卡斯;赵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汤春龙;王丹昕 |
| 地址: | 瑞典斯***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生成 体系结构 中的 故障 定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网络中的故障定位的方法。具体来说,本发明涉 及用于在基于多生成树的体系结构中定位故障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使以太网接入网能够交付运营商级服务,快速故障检测和恢 复时间(failover time)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检测到故障并将数据切换 到备选路径之后,需要有用于定位网络中的故障然后修正故障的机 制。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RFC 1157提供用于被管理网络元件 在发生故障时向管理系统产生告警的诱捕(trap)机制。SNMP诱捕是预 定义事件,其中例如,“链路阻断(link down)”是RFC 1157定义的且 被所有供应商支持的最常见事件之一。当发生链路故障时,与此链路 关联的被管理的网络装置将向管理系统发布通知事件。在接收到事件 时,管理系统可以选择基于该事件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修正链路故 障等。
IEEE 802.1ag规定的较新的方法(“局域网和城域网的草案标准- 虚拟桥接的局域网-修改草案5:连接性故障管理”,IEEE 802.1ag, 2005)尝试从第2层解决故障管理,包括故障定位。它提供体系结构和 在第2层对应于IP Ping和TraceRoute的工作消息。802.1ag体系结构 的实质是在嵌套的管理域以及维护端点和维护中间点的指定中。嵌套 的体系结构提供沿着服务提供路径的整个网络的端到端视图和该网 络的每个跳的详细负责角色。因此,当发生链路故障时,易于基于逐 个层来解决故障,并到达责任所在以及需要采取措施的级别。除了体 系结构本身外,802.1ag还定义用于信息交换和故障定位的四个消息。
连接性检查消息:
这些是由维护端点周期性发布的“心跳”消息。它们允许维护端 点检测这些维护端点之间服务连接性的丢失。它们还允许维护端点发 现域内的其他维护端点,并允许维护中间点发现维护端点。
链路跟踪消息:
由维护端点在管理员请求跟踪至目的地维护端点的路径(逐个跳) 时传送这些消息。它们允许传送节点发现有关该路径的关键连接性数 据。它在概念上与IP Traceroute相似。
Loopback消息:
由维护端点在管理员请求验证至特定维护中间点或维护端点的 连接性时传送这些消息。Loopback指示目标维护点是否可到达;它不 允许路径的逐个跳的发现。它在概念上与ICMP回应(Ping)相似。
AIS消息:
这些消息向网络中的其他元件提供大型以太网(metro Ethernet network)中存在故障的异步通知。AIS通常用于抑制除直接检测到故 障的那些网络元件之外的网络元件处的告警。
在节点经由多个路径互连的网络中,生成树协议(STP)可防止形 成回路。这确保了任何两个网络装置之间仅有一个活动的路径。活动 路径的全体构成所说的生成树。多生成树协议(MSTP)允许将若干 VLAN映射到精简数量的生成树。因为大多数网络不需要许多逻辑拓 扑,所以这是可能的。每个树能处理具有相同拓扑的多个VLAN。基 于此,提出了多个基于多生成树的容错体系结构。
如S.Sharama,K.Gopalan,S.Nanda和T.Chiueh在“维金:城域 网和集群网络的多生成树以太网体系结构”(″Viking:A multi-spanning-tree Ethernet architecture for metropolitan area and cluster networks″,IEEE INFOCOM 2004)中所述,维金体系结构使用故障事件 之后重新配置的多个生成树。如果发生故障,则经由SNMP诱捕(trap), 通知维金管理器(VM)。VM然后通知网络的边缘节点:它们必须将业 务重定向到未受损的树,并启动树的重新计算和重新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508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