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座板和椅背的座椅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49249.X | 申请日: | 2007-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3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 发明(设计)人: | C·埃凯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SATO办公用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C1/032 | 分类号: | A47C1/0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 鹏;马江立 |
| 地址: | 德国埃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椅背 座椅 | ||
1.一种具有座板(12)和椅背(14)的座椅,其中,所述座板(12)利用第一连接装置(18)与基部装置(16)连接,且可以相对于所述基部装置(16)在高度上、同时在倾斜度上以及在座椅纵向方向上进行调节;所述椅背(14)借助于第二连接装置(20)与所述座板(12)连接,并且可以与座板(12)的调节同步地在倾斜度上、在高度上以及在座椅纵向上进行调节,
所述第一连接装置(18)以侧向相对的方式具有一对前部连接杆(22)和一对后部连接杆(24),其中所述前部连接杆(22)与后部连接杆(24)相比较长,所述后部连接杆(24)分别设计有成角度的延长部(34)以形成肘杆,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装置(20)以侧向相对的方式具有一对杆状件(36),所述杆状件利用其前端部(38)可枢转且可线性运动地安装在座板(12)上,所述杆状件可枢转地与所述后部连接杆(24)的成角度的延长部(3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12)设置有长孔(44),在各个所述杆状件(36)的前端部(38)上设置一在所述的长孔(44)中引导的导引件(4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板(12)上枢设有导套(48),各个杆状件(36)的前端部(38)可线性运动地伸入所述导套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板(12)上枢设有导引机构(50),所述杆状件(36)的前端部(38)可线性运动地延伸穿过所述导引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前部连接杆(22)分别设置有一成角度的延长部(54),其中所述延长部借助用于重量调节装置(52)的连接条(56)彼此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调节装置(52)具有弹性顺应的楔形件(58),所述楔形件可相对于所述连接条(56)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调节装置(52)具有形状稳定的、固定在所述连接条(56)上的楔形件(68)和由弹性顺应材料制成的体部(70),所述体部可相对于楔形件(68)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12)设计成盆形,并具有两个纵向侧壁(42)和在这两个纵向侧壁的上侧彼此背离地从所述两个纵向侧壁突出的纵向边缘(74)。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12)设计成盆形,并具有两个纵向侧壁(42)和在这两个纵向侧壁的上侧彼此背离地从所述两个纵向侧壁突出的纵向边缘(74)。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12)设计成盆形,并具有两个纵向侧壁(42)和在这两个纵向侧壁的上侧彼此背离地从所述两个纵向侧壁突出的纵向边缘(74)。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12)设计成盆形,并具有两个纵向侧壁(42)和在这两个纵向侧壁的上侧彼此背离地从所述两个纵向侧壁突出的纵向边缘(74)。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侧壁(42)设置有用于连接条(56)的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侧壁(42)设置有用于连接条(56)的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侧壁(42)设置有用于连接条(56)的凹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侧壁(42)设置有用于连接条(56)的凹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装置(16)设置在椅柱件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椅柱件的长度可调节。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椅柱件具有减震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椅柱件具有减震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ATO办公用品有限公司,未经SATO办公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924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