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振动致动器、镜头镜筒、照相机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47963.5 | 申请日: | 2007-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9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 发明(设计)人: | 芦泽隆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尼康 |
| 主分类号: | H02N2/00 | 分类号: | H02N2/00;G02B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经志强;杨林森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致动器 镜头 照相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振动致动器以及具备该振动致动器的镜头镜筒和照相机。
背景技术
在振动致动器中,利用机电转换元件的伸缩来使弹性体的驱动面产生进行性振动波(以下称为行波),并且利用该行波在驱动面产生椭圆运动,从而驱动与椭圆运动的波峰压接的相对移动部件。
对这种振动致动器提高驱动效率和驱动性能进行了各种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个例子,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压电体的电极部的径向宽度w设为宽于弹性体的弯曲中心的径向宽度的振动致动器。
然而,专利文献1公开的方法中存在振动致动器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978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能够使振动致动器小型化。
本发明通过以下这样的解决手段来解决上述课题。这里,为了容易理解而标记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应的符号进行说明,然而不限定于此。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振动致动器10,其特征在于,上述振动致动器具备:通过驱动信号激振的近似圆环形状的机电转换元件13;弹性体12,其与上述机电转换元件接合,并且通过上述激振而在驱动面上产生振动波;相对移动部件15,其被压接于上述弹性体的驱动面,并且被上述振动波驱动,其中,上述机电转换元件与上述弹性体接合的接合面13a具有:形成有电极的电极部131、A1~A4、B1~B4、提高上述弹性体和上述机电转换元件的粘接强度的粘接强度提高部133,在上述接合面上设置沿上述机电转换元件的径向延伸的假想直线,该假想直线L穿过的上述接合 面的两个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形成有上述电极部,上述假想直线穿过上述粘接强度提高部且与上述弹性体和上述相对移动部件的相对移动方向正交。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振动致动器1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两个端部和/或上述两个端部的附近,且在与上述相对移动方向不同的位置形成上述粘接强度提高部133。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振动致动器1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强度提高部133的上述相对移动方向的尺寸,长于沿着上述假想直线的方向的尺寸。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器1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假想直线L穿过的上述接合面的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形成上述粘接强度提高部133。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器1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强度提高部133被无规则地配置在上述接合面上。
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器1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机电转换元件的与上述接合面相反侧的面,且在与上述粘接强度提高部相对置的部分上形成有上述电极部。
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器1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强度提高部133没有形成上述电极部131、A1~A4、B1~B4,上述机电转换元件13的基体暴露。
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一种镜头镜筒3,其特征在于,具备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器10。
技术方案9的发明是一种照相机1,其特征在于,具备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器10。
另外,标记符号说明的构成,可以进行适宜的改进,或者可以将至少一部分替换为其它的构成物。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振动致动器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照相机1的说明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声波马达10的剖视图。
图3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超声波马达10的驱动装置100的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压电体13的图。
图5是表示压电体极化的样子的图。
图6是表示比较例1的超声波马达的压电体53的图。
图7是表示比较例2的超声波马达的压电体63的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超声波马达的压电体23的图。
图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超声波马达的压电体33的图。
图1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超声波马达的压电体43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尼康,未经株式会社尼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79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