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经改善的用于导电透明基材的复合材料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45523.6 | 申请日: | 200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8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K·K·拜克瑞卡尔;S·Z·迈赫迪;D·L·德莫迪;D·奥内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陶氏环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22 | 分类号: | H01B1/22;H05B3/84;C08L83/08;C08L83/1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过晓东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善 用于 导电 透明 基材 复合材料 方法 | ||
1.一种导电制品,其包括:
a.基材;
b.在基体中包含导电材料的导电复合材料,所述基体包括:
i)一种或多种具有至少一个能聚合的官能团的成膜树脂;
ii)导致自由基或阳离子形成的引发剂;和
iii)一种或多种化合物,其与所述成膜树脂反应并还含有至少一个 酸性部分;和
iv)一种或多种助粘剂,所述助粘剂包括含有一个或多个含活性氢 官能部分的硅氧烷与具有两个或多个丙烯酸酯基团的化合物的迈克尔加成 产物,该反应产物具有4个或更多个烷氧基硅烷基团、至少一个能在自由 基存在下反应的不饱和基团,所述含有一个或多个含活性氢官能部分的硅 氧烷是氨基硅烷,所有的胺基团是叔胺基团。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导电制品,其中所述导电材料包含大量导电金属 颗粒,所述导电金属颗粒为丝状、粉末、薄片或这些形式的任意组合,所 述颗粒彼此间电联通并在基体内彼此固定,其中所述成膜树脂包括(甲基) 丙烯酸酯,而所述引发剂是光引发剂。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导电制品,其中
a.所述基材为选自玻璃、塑料或其组合的透明基材;
b.所述导电复合材料为导电银复合材料,其位于所述基材的至少一 个表面上,所述银复合材料包括:
i)大量银颗粒,所述颗粒彼此间电联通并在基体内彼此固定,其中 所述成膜树脂包括含(甲基)丙烯酸酯部分的化合物,所述助粘剂包括具 有多个烷氧基硅烷的高分子量迈克尔加合物,而所述引发剂是光引发剂。
4.权利要求1的导电制品,其中所述聚合物基体包括以下成分:
a.10-70重量份的所述一种或多种成膜树脂;
b.2-30重量份的一种或多种活性稀释剂;
c.1-30重量份的一种或多种助粘剂;
d.1-10重量份的所述一种或多种含有至少一个酸性部分的化合物;
e.2-20重量份的所述一种或多种催化剂或引发剂;和
其中所述成分共为100份。
5.权利要求1的导电制品,其中所述基体在暴露于紫外光、电子束或 两者时被固化。
6.权利要求1-5之一的导电制品,其中所述复合材料涂层通常包括至 少一条宽度在2mm以下的细线,并且是所述制品的最外层。
7.根据权利要求2的导电制品,其中所述导电金属颗粒为须状、粉末、 薄片或这些形式的任意组合。
8.一种制造权利要求1-7之一的导电制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
a.在所述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沉积所述导电复合材料,和
b.固化所述基体。
9.权利要求8的制造导电制品的方法,其中所述固化步骤是在没有进 行任何会使所述基体退化的焙烧步骤下通过辐射固化所述基体而进行的。
10.一种将由权利要求1的导电制品形成的窗户粘合在结构中的方法, 其包括在窗户周边的复合材料涂层上直接施涂具有异氰酸酯、甲硅烷氧基 官能性或两者兼具的粘合剂;将所述窗户与结构的窗户框架接触,其中所 述粘合剂位于所述窗户和窗户框架之间,并使所述粘合剂固化。
11.一种导电组合物,其在基体中包含导电材料,所述基体包括:
i)一种或多种具有至少一个能聚合的官能团的成膜树脂;
ii)导致自由基或阳离子形成的引发剂;和
iii)一种或多种化合物,其与所述成膜树脂反应并还含有至少一个酸 性部分;和
iv)一种或多种助粘剂,所述助粘剂包括含有一个或多个含活性氢官 能部分的硅氧烷与具有两个或多个丙烯酸酯基团的化合物的迈克尔加成产 物,该反应产物具有4个或更多个烷氧基硅烷基团、至少一个能在自由基 存在下反应的不饱和基团,所述含有一个或多个含活性氢官能部分的硅氧 烷是氨基硅烷,所有的胺基团是叔胺基团。
12.权利要求11的组合物,其中所述聚合物基体包括以下成分:
a.10-70重量份的所述一种或多种成膜树脂;
b.2-30重量份的一种或多种活性稀释剂;
c.1-30重量份的一种或多种助粘剂;
d.1-10重量份的所述一种或多种含有至少一个酸性部分的化合物;
e.2-20重量份的一种或多种催化剂或引发剂;和
其中所述成分共为10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陶氏环球技术公司,未经陶氏环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552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