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气净化用催化剂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41996.9 | 申请日: | 2007-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4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 发明(设计)人: | 永田将人;中村雅纪;若松广宪;菅克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雷诺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23/63 | 分类号: | B01J23/63;B01J37/02;B01D53/86;F01N3/10;B01D53/94;F01N3/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封新琴 |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气 净化 催化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气净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汽车废气的限制越来越严格。要求废气净化催化剂对废气 中含有的有害成分、例如未燃烧烃(HC)及一氧化碳(CO)进行更高效的净化。 废气净化催化剂是在氧化铝等载体表面负载贵金属粒子,利用贵金属粒子 使废气中含有的有害成分、例如未燃烧烃(HC)及一氧化碳(CO)氧化而转化 为无害的水或气体成分(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230616公报)。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日趋严格的废气限制,贵金属的使用量及催化 剂数量不断增加,引发了资源枯竭及制造成本增大的问题,因此,必须要 减少贵金属的使用量。
贵金属粒子的活性基本上与贵金属粒子的表面积成比例。因此,为了 以尽量少的贵金属量来维持最大催化剂活性,须使贵金属粒子整体的表面 积处于尽可能大的状态,即,须使贵金属粒子保持微粒状态。
发明内容
可是,在上述的传统技术中,当催化剂暴露于废气中时,贵金属粒子 很可能被掩埋在载体中。因而存在下述问题:即使可以使贵金属粒子保持 微粒状态,由于废气和贵金属粒子的接触面积减少,仍会引起催化剂活性 的大幅度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长时间暴露于废气中也可以保 持高度催化剂性能的废气净化催化剂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废气净化催化剂的特征在于:其具有贵 金属粒子和负载了该贵金属粒子的载体,且所述贵金属粒子的至少一部分 被配置在所述载体的最外表面、或自最外表面起算向内载体直径的10%以 内的部位上。
另外,本发明的废气净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的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 包括通过在平均直径为20~30nm的载体的溶胶中含浸贵金属盐来制备第1 溶液的步骤,其中,所述的第1溶液中含有外表面负载了贵金属粒子的载 体。
根据本发明的废气净化催化剂,贵金属粒子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 述载体的最外表面、或自最外表面起算向内载体直径的10%以内的部位上。 由此,使废气与贵金属粒子的接触面积增大,因而使废气净化作用大幅提 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废气净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可以有效地制备出 贵金属粒子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载体的最外表面、或自最外表面起算 向内载体直径的10%以内的部位上的催化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废气净化催化剂中贵金属粒子及载体的放 大示意图,其中,载体由一级粒子构成。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废气净化催化剂中贵金属粒子及载体的放 大示意图,其中,载体由二级粒子构成。
图3是比较例的废气净化催化剂中贵金属粒子及载体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配置在金属氧化物中的贵金属粒子及载 体的示意图。
图5显示在实施例1中获得的催化剂的TEM显微镜照片。
图6显示在实施例2中获得的催化剂的TEM显微镜照片。
图7显示在比较例1中获得的催化剂的TEM显微镜照片。
图8显示在比较例3中获得的催化剂的TEM显微镜照片。
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催化剂的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废气净化催化剂1具有包含一级粒子和二级 粒子的载体3、5,和被负载于该载体3、5的贵金属粒子7。
[贵金属粒子]
贵金属粒子7没有特殊限定,优选Pt(铂)、Pd(钯)、及Rh(铑)中的至少 一种。另外,如后所述,尤其优选Pt。
[载体]
载体3、5优选为含有Ce(铯)的氧化物。例如,优选CeO2、或Ce和Zr 的复合氧化物。作为所述的Ce和Zr的复合氧化物,优选例如CeZrOx。使 用含有Ce的氧化物作为载体的理由是,由于Ce化合物不仅具有储氧能力 (OSC作用),而且易于与贵金属粒子7、尤其是Pt粒子结合。
另外,适宜使用的载体可以是一级粒子3或二级粒子5中的任一形态。
图1表示在由一级粒子3构成的载体的最外表面负载有贵金属粒子7 的状态。该一级粒子3的平均粒径D优选在150nm以下,更优选为20~3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雷诺公司,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雷诺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19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