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电体的制造方法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41124.2 | 申请日: | 200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62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木村健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70 | 分类号: | H01M4/70;H01G9/016;H01M10/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陈海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电体 制造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随着远离引板(tab)厚度变薄的集电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的环保型车辆的需求性提高,作为它们的实用化的关键的电动机驱动用电源的开发正活跃地进行。作为这种电动机驱动用电源,输出功率密度高的双极电池受到注目。
当将双极电池进行充放电时,在最外层集电体中流动的电流集中于引出电流用的引板的接合部周边。另外,在发电单元内部,根据引板的接合部的位置而产生流动的电流多的部位和流动的电流少的部位。
当这样地产生电流密度的偏差时,在电流密度高的区域,由活性物质的消耗、热的发生等引起电池劣化。在发电单元中流动的电流越大,该问题越显著,因此必须与提高输出功率密度的技术开发一体地考虑。
作为抑制电流密度偏差的方法,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的方法。图5是现有的双极电池的部面图。
双极电池100,是通过将在平板上的集电体111的一个面上形成了正极层113、在另一个面上形成了负极层115的双极电极,介有电解质层117而层叠多个从而构成的,最外层集电体111b的厚度,随着从与负极引板127的接合部127’沿着最外层集电体的平面方向远离,单纯地减少(楔形状)。
通过这样地使最外层集电体111b的厚度尺寸,随着远离接合部127’而变薄,抑制了在最外层集电体111b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密度的偏差。由此,能够抑制接合部127’周边的区域变热,抑制电池劣化。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说明书的段落0021、0022中,公开了最外层集电体的结构的变形例,具体地公开了使最外层集电体的厚度尺寸随着远离接合部127’而曲线状地减少的例子、和阶梯性地减少的例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59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9997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34875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17469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1397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的以往例中,需要制造平板状的集电体111的工序、和制造楔状的最外层集电体111b的工序,因此制造效率差,成本也增大。
关于使最外层集电体111b曲线性地减少的例子,也可以说是存在同样的问题。另外,关于使最外层集电体111b阶梯性地减少的例子,没有公开具体的制造方法。作为使其阶梯性地减少的方法,可以考虑将集电体111阶梯状地切削的方法。然而,采用该方法时,切削花费时间,切掉的集电体的材料造成浪费,成本增大。
因此,本申请发明的目的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制造随着远离引板厚度变薄的集电体。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发明的集电体的制造方法,作为一个方案,是接合有引板且随着远离上述引板厚度变薄的集电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与上述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相互不同的多个集电板层叠而形成了上述集电体。
在此,优选上述多个集电板从带状的母材集电箔上切取。另外,优选各上述集电板的尺寸根据上述集电体中的电流密度而设定。
另外,本申请发明的集电体的制造方法,作为另一方案是接合有引板且随着远离上述引板厚度变薄的集电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集电板折叠而形成了在端部具有上述引板的连接部的上述集电体。
在此,优选上述集电板的折叠位置根据上述集电体中的电流密度而设定。
本申请发明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作为一个方案是具有接合有引板的集电体、且随着远离上述引板上述集电体的厚度变薄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与上述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相互不同的多个集电板层叠而形成了上述集电体。
另外,本申请发明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作为另一个方案是具有接合有引板的集电体、且随着远离上述引板上述集电体的厚度变薄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集电板折叠而形成了在端部具有上述引板的连接部的上述集电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采用将多个集电板层叠这一极简单的方法,能够使集电体的厚度随着远离引板而变薄。由此,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制造抑制了在集电板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密度偏差的蓄电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11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