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齿隙去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40067.6 | 申请日: | 200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9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增尾光一;石津和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57/12 | 分类号: | F16H57/12;B23F23/10;B23Q5/56;F16H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 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去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齿隙去除装置,该装置在减小损失的同时去除齿轮传动系中的齿隙。
背景技术
当一对齿轮相互啮合时,它们理论上应当形成正确的相互啮合运动。但是,因为存在细微的齿距误差、热膨胀、齿部变形、轴变形、油膜厚度等,所以齿部彼此会产生摩擦,使得该运动无法进行,造成振动或者产生噪音。因此,为了使得相互啮合运动顺利地进行,需要在齿轮对的齿部侧面之间设置预定量的间隙(齿隙)。
当载荷间断地施加在具有这种顺序啮合的齿轮的齿轮传动系上时,不论该载荷何时降低至零,积聚在该齿轮传动系中的弹性能量都被释放。但是,当该弹性能量较大时,齿部侧面会由于其间具有齿隙而在齿部侧面之间产生齿部侧面分离,导致不正确地传递旋转。尤其地,在机械工具中,诸如滚压机或者研磨机,其以高精确度指引工件和刀具之间的相对旋转位置,在齿轮传动系中的齿部侧面分离,如果存在的话,将导致所指引位置中产生对应的偏差。这将不可能判定(指引)旋转台的精确旋转位置,并且可能对工件的机制精确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这些条件下已经提出各种齿隙去除装置,防止即使在载荷施加在齿轮传动系上时的齿部侧面分离。在例如专利文件1中公开这种传统的齿隙去除装置。
专利文档1:JP-A-7-180749。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上述传统齿隙去除装置装配有连接至原动机的输出轴的输入轴,用于固定旋转位置待指引的指引物体的输出轴,以及夹置在输出轴与输入轴之间的 减速机构,并且具有齿轮传动系,使得将减速机构的中间齿轮夹置在输出轴的驱动齿轮与输出轴的从动齿轮之间。通过沿轴向方向推动中间齿轮以允许中间齿轮的齿部侧面沿相对方向啮合,产生齿隙去除力从而去除齿轮传动系中的齿隙。
上述传统齿隙去除装置采用校正力矩引入系统等,由此能够获得低的损失。但是,这一齿隙去除装置没有考虑到中间齿轮上的推动力,导致无法使损失进一步减小。
本发明已经尝试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齿隙去除装置,能够以低损失去除齿隙同时减小齿隙去除力以削减摩擦和产生的热量。
解决上述问题的装置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齿隙去除装置是使用螺旋齿轮的齿轮传动系,
所述齿隙去除装置包括:
连接至原动机并具有驱动齿轮的输入轴;
设置成平行于所述输入轴的输出轴,将工件固定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且具有从动齿轮;以及
设置成平行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的中间轴,每个中间轴具有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一中间齿轮,以及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的第二中间齿轮,
所述中间轴其中之一支承为沿轴向方向固定,沿旋转方向定位所述输出轴,其他所述中间轴支承为可沿轴向方向移动,从而去除其他中间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的齿隙,
所述齿隙去除装置还包括压制装置,沿其轴向方向压制其它中间轴,使得在工件的机制期间,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中间齿轮之间的齿隙去除力所施加的方向相同于沿工件的周向方向产生切割载荷的产生方向。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齿隙去除装置是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齿隙去除装置,还包括根据切割载荷的大小使得压制装置的压制力可变的压制力改变装置。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齿隙去除装置,从动齿轮与第二中间齿轮之间的齿隙去除力所施加的方向相同于在工件机制期间产生在工件周向方向中的切割载荷 的产生方向,由此可减小齿隙去除力。因此,可抑制摩擦和生热,并且可在低损失下实现齿隙去除。
附图说明
图1是装配根据本发明的一项实施例的齿隙去除装置的滚压机的旋转台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沿线A-A所做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齿隙去除装置的齿轮传动系的示意图。
图4(a)是当切割载荷扭矩沿着相对于待切割齿轮的旋转方向的向左旋转方向产生作用时的齿轮传动系的平面图,图4(b)是沿图4(a)中的线B-B所做的剖视图,图4(c)是沿图4(a)中的线C-C所做的剖视图。
图5(a)是当切割载荷扭矩沿着相对于待切割齿轮的旋转方向的向右旋转方向产生作用时的齿轮传动系的平面图,图5(b)是沿图5(a)中的线D-D所做的剖视图,图5(c)是沿图5(a)中的线E-E所做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400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