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优良加工工艺特性和结构稳定性的二次电池组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39247.2 | 申请日: | 2007-10-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9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 发明(设计)人: | 郑淳光;宋锡镇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化学 |
| 主分类号: | H01M2/22 | 分类号: | H01M2/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郑建晖;谢 静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优良 加工 工艺 特性 结构 稳定性 二次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其被构造为使得绝缘安装件通过特定耦合结构耦合到电池单元的顶部,而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电池单元,其具有阴极/隔离板/阳极结构的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与处于密封状态的电解液一起安装在电池盒中;具有开口的绝缘安装件,电池单元的电极端子通过该开口暴露于外,该绝缘安装件被构建为如下结构,其中安全元件被安装到绝缘安装件的顶部,绝缘安装与电池单元顶部直接接触;和绝缘盖,其耦合到电池单元顶部以使得在安全元件被安装到绝缘安装件的同时绝缘盖围绕绝缘安装件,其中电池盒在其顶部设有至少一个耦合槽,且绝缘安装件设有与所述至少一个耦合槽连通的至少一个通孔,从而绝缘安装件到电池单元的耦合通过将至少一个耦合部件经所述至少一个通孔插入至少一个耦合槽来完成,以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耦合部件不暴露到绝缘盖外侧。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设备日渐发展以及对此类移动设备的需求逐渐加大,对二次电池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其中一种是锂二次电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电压,以及优良的保藏和寿命特性,其已被广泛用作各种不同的电子产品以及移动设备的电源。
另一方面,在锂二次电池中包含各种不同种类的易燃材料。因此,锂二次电池可能会由于电池的过充电、电池中的过电流或者其他外部物理撞击,而被加热或爆炸。也就是说,锂二次电池的安全性非常低。因此,锂二次电池包括电路保护模块(PCM),其被连接到电池单元,以用于有效地控制电池的异常状态,诸如电池过充电。
通常,使用诸如镍板的导电性材料,通过焊接或钎焊来增大PCM和电池单元之间的耦合力,将PCM连接到电池单元。然而,焊接或钎焊工艺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能,从而需要熟练工人。而且,焊接或钎焊工艺需要较大的工作空间。此外,当电池单元受到物理撞击时,可能 发生短路,且因此电池单元可能着火或爆炸。也就是说,会发生安全问题。
因此正在积极推动对能够弥补焊接或钎焊工艺的缺点同时维持焊接或钎焊工艺的优点的各种不同技术的研究。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4-335387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与电路板集成的电路板块,在其相对末端被设有通孔,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杆状连接部件被插过对应的通孔,以使得连接部件被拉动而与电池单元顶部接触,且通过电阻焊接将连接部件耦合到电池单元的顶部。
然而,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在于,焊接工艺仍然被用于将杆状连接部件耦合到电池单元的顶部,因此,制造过程困难,且电池单元的安全性仍然较低。
同样,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6-147193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电池盒在其顶部设有阴型耦合结构,板形保护电路板在其相对侧设有通孔,电池组盖在其相对侧也设有通孔,螺钉通过通孔拧入电池盒的阴型耦合结构,同时保护电路板被置于电池盒的顶部,且电池组盖被安装到电池盒的顶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6-04783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在电池单元的顶部通过焊接形成耦合突起,电池组盖设有对应于所述耦合突起的阴型耦合部件,且通过将耦合突起强迫插入对应的阴型耦合部件,电池组盖就被耦合到电池单元。
然而,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在于,在电池单元的顶部形成另外的耦合结构,这非常麻烦。尤其是对于上述情况,突起型耦合结构形成于电池单元的顶部,而且,使用焊接工艺以形成所述突起型耦合结构,从而使制造过程困难,且电池单元的安全性仍然较低。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2006-164531公开了一种电池组,其包括电池单元、安装到所述电池单元顶部的电路板、以及上部的盒,其中通过将螺钉经贯通上部盒而形成的通孔而拧入在电池单元顶部形成的耦合槽中,而将上部盒固定到所述电池单元的顶部。韩国专利申请公布No.2006-32591公开了一种构建为如下结构的二次电池,其中,上罩被安装到电池核心的顶部,而用于支撑保护电路板的结构支撑部件被插入,电池核心在其顶部设有定位孔和螺纹孔,上罩在其底部处设有定位凹口和螺纹开口,且通过将定位凹口接合到对应的定位孔内, 且将螺钉经螺纹开口拧入螺纹孔中,就将上罩耦合到电池核心的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化学,未经株式会社LG化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92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