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电性赋予方法、导电性材料的制造方法以及导电性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39222.2 | 申请日: | 200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9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鹈泽正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6M15/37 | 分类号: | D06M15/37;C08J7/04;C09K3/16;D06M15/63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钟 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性 赋予 方法 材料 制造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电性赋予方法、导电性材料的制造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得到的导电性材料。
本申请基于2006年10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6-288542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纤维由于是电绝缘性,因此通过接触、摩擦等在纤维上产生的静电就不易漏泄。从而引起衣服缠绕、附着灰尘(污物)、电子设备的错误工作、产生的静电从人体放电导致的火花等各种问题。
作为对纤维赋予抗静电性的方法,例如已知有如下的方法。
(1)在纤维上涂布具有抗静电性的油剂的方法。
(2)在纺丝原液中混进抗静电剂进行纺丝而得到导电性纤维后,将该导电性纤维混进通普通纤维中的方法。
但是,按照(1)和(2)的方法,纤维本来的手感等就会变差。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已知有如下的方法。
(3)将碳、金属等导电性微粒混入纺丝原液中进行纺丝,将得到的导电性纤维少量混进普通纤维中的方法(专利文献1)。
但是,按照(3)的方法得到的纤维是导电性纤维和绝缘性纤维(普通纤维)的混合物,导电性纤维的含量决定了抗静电性,因此要想发挥充分的抗静电性,就需要提高导电性纤维的含量。其结果,纤维强度和纤维本来的手感等就会变差。另外,提高价格昂贵的导电性纤维的含量的话,成本高,纤维的用途会受到限制。
作为对纤维赋予抗静电性的其他方法,例如已知有如下方法。
(4)在纤维表面附着抗静电剂的方法。
作为该抗静电剂,通常使用表面活性剂。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 整个纤维的电阻率。但是,存在如下问题:无法获得仅对纤维充分赋予抗静电性程度的导电性;表面活性剂的导电性会由于湿度而发生变化,因此抗静电效果不稳定;会丧失掉实施在纤维表面上的疏水性加工的效果等。因此,要求采用湿度依赖性低的导电剂进行抗静电。
作为该导电剂,可举出聚苯胺、聚吡咯等导电性聚合物。但是,就聚苯胺和聚吡咯来说,能够溶解的溶剂有限,因此加工性差,难以附着在纤维表面。
作为对溶剂的溶解性优异的导电性聚合物,提出过具有磺酸基或羧基的导电性聚合物。并且,作为使用该导电性聚合物对纤维赋予抗静电性的方法提出过如下的方法。
(5)使用聚酯粘合剂在纤维表面涂布该导电性聚合物的方法(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
根据该方法,表面活性剂的问题即湿度依赖性得到抑制,发挥良好的抗静电性。但是,存在耐水性不充分等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677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1717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35186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从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电性赋予方法以及导电性材料的制造方法,根据该方法能够以低成本且简便地获得在低温、低湿度条件下也具有充分的抗静电性且耐水性优异的导电性材料。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导电性赋予方法是对于具有含氮官能团的基材(A)赋予导电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含有具有磺酸基和/或羧基的导电性聚合物(B)且保持于30~130℃的导电性聚合物(B)的液体中浸渍所述基材(A)。
另外,本发明的导电性材料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含有具有磺酸基和/或羧基的导电性聚合物(B)且保持于30~130℃的导电性聚合物(B)的液体中浸渍具有含氮官能团的基材(A)。
本发明的导电性材料是通过本发明的导电性赋予方法或者导电性材料的 制造方法来获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导电性赋予方法或者导电性材料的制造方法,能够以低成本且简便地获得在低温、低湿度条件下也具有充分的抗静电性且耐水性优异的导电性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基材(A)>
基材(A)是具有含氮官能团的基材。
作为含氮官能团可以举出酰胺基、酰亚胺基、酰肼基、脒基、氨基、亚氨基、肼基等。
作为基材(A)例如可以举出纤维、薄膜、纸、发泡体、成型物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未经三菱丽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92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